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有牛哥”杨正熙:寻一粒谷种,守一方乡愁

网络编辑 政务 2021-10-06 12:07:24 0 稻种 侗族 村民

【守望者】

“有牛哥”,大名杨正熙,是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苗岭侗寨土生土长的侗族人。“有牛哥”是村民们对他的昵称。

村庄的一把火把房子烧没了,“我看着那些大房子哗哗哗地倒下来”,这是有牛哥六岁前的记忆。从此他就开始住牛棚。

上中学的时候,赶上农忙,有牛哥放假时也要参加种田,要学着插秧、打谷子,“跟着牛屁股还是很累的”。那时候的他,连砍柴、捆草都不会,杨老爸说:“你看你这个样子去干活,怎么能得饭吃?那就好好读书吧。”在老爸这种特别的激励方式敦促下,他一直读到了贵州农学院,成了洋洞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有牛哥回乡工作,先后任过县林业局副局长、乡镇镇长、镇委书记。

读书助他增长知识,基层工作为他积累经验。曾经不善农事的他,没想到自己后来竟一直与农业、与“谷种”打交道。

叹消失怀乡愁——初心

侗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贵州地区农业传统保存最好的民族之一。洋洞村海拔400~1200米,相差800米,不同海拔种不同稻谷,稻谷品种多元。侗族人对老稻种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一种就是几十年的并不罕见。“比如我妈妈,现在都还喜欢吃一种叫‘白荣禾’的稻米,所以直到现在每年都还在种。”有牛哥说。

在人与稻米的深厚感情下,2011年发生的一件事给了有牛哥一个警醒。当时还是黎平县岩洞镇镇长的有牛哥在村里走访时,在村民家里喝到了一种酒,口感极佳,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第二年他又到村里,想商量开发那种酒,结果被告知那种酒已经酿不出来了。原来,那种酒是一种高秆小麻红米酿制的,这是一种特别的水稻品种,产量不高,但是酿酒比其他的米都好喝。原本只是那户村民家的老人在种,随着老人离世,村里就没有人愿意种了。“当时心里特别后悔,要是去年就做这个的话就能够留住它了。”时隔多年,有牛哥说起来仍是慨然长叹。

从村庄回来后,想到以前他们村的自留种子不止100种,包括各种农作物,可现在越来越少了,有牛哥很心痛。回想自己十多年的农业工作经历,眼见着乡村中很多优秀的物种逐年消失,他决定做点什么。

经过慎重考虑,有牛哥辞去岩洞镇党委书记一职,调到一个科技部门去做科技特派员,从事传统谷种的收集和保育工作。每每到村里听到老人家说“很多品种都是没有在种了”,他就后悔没早几年来做这些事情。

苦收集救谷种——实践

从2012年开始,有牛哥一听到谁说哪里有稻种,他就即刻赶往哪里。“我去调研都是跑村庄。”有牛哥到村寨里去找老干部、找对老稻种比较了解的老人,询问哪家还有这些老种子、老稻种。渐渐地,他熟悉了各个村庄,村庄也熟悉了他。

说到收集老谷种,有牛哥提得最多的是“高秆芒粳”。这种米承载了他儿时的一段记忆:“我小的时候是吃米团长大的,妈妈每天捏一个米团给我”。全靠这个米,让他活了下来。因此,当听说孟彦芒岭有人家做的米饭可能是这种米的时候,他便匆忙前往。到那儿一问,那家人刚好留有这种米的谷种,把他激动坏了,如获至宝。

有牛哥还讲了一个关于“胭脂紫米”的故事。2014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当地村民杨秀川挑着最后一担紫米稻谷下山,准备全部打成米,来年不再种了——这就意味着又一个谷种要彻底消失了。有牛哥闻讯匆匆赶去,把剩下的稻谷全部买下来,一共不到70斤。就这样,紫米的种子被”抢救“了下来。

有牛哥说,在1982年的农业调查中,认为这种稻谷已经绝种了,“谁想他家里面还有!应该也就只有他们家留下来了”。后来,在有牛哥成立的合作社中,有865户村民用原生态的方式种植这种紫米,“胭脂紫米”存续下来了,有牛哥颇感欣慰。这种紫米种出后,大家都觉得好吃,纷纷跟他要种子,他也送出去好多种子。他说:“这种紫米至少在国内能够传承二三十年了。”

保育老谷种,拯救濒危品种,让它们好好地流传下去,正是有牛哥走遍村庄、耕耘田野的最大心愿和意义。

守乡土助致富——回归

有牛哥并不止于自己收集、保育谷种,他心心念念的是:像老家洋洞这样的边远山村,老百姓怎么样才能有稳定的收入,生态怎么样能够保护好。

在整个黔东南侗族地区,洋洞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寨,5000多人,总面积37500亩,耕地6000亩,林地30000亩,是黔东南杉乡的一个重要代表。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2016年,有牛哥毅然决定: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洋洞驻村扶贫,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带领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他注意到,洋洞村50岁以上的人群还在坚持养耕牛,家家户户都有牛棚。于是他牵头成立“贵州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动员村民参与进来。合作社将所有土地用于发展有机农业。他把自己收集来的古老稻种交给村民种植,“他们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保护了种子”。村民们用最传统的牛耕方式耕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春耕季节,千牛同耕的景象像一幅画似的铺陈在洋洞山间地头。牛、稻、鱼、鸭共生共养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恢复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让家乡的山水重新焕发了生机。他笑着说:“我们洋洞这么好的生态是无价的。”

这种“藏种于民”的方式,已初见成效。洋洞村的1000多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每户负责种几个品种,每个品种交给多户种,全体村民都成为保种人。如今,为保育传统老品种而生产的“守农有牛米”,已小有规模。

有牛哥用双脚走遍黎平大大小小的村寨,收集水稻品种六十多种。老稻种被种在农田里,沐浴阳光和雨水,逐渐长高、不断成熟的时候,是救种也是助民,既保障了物种的延续,也守住了乡愁,传承了文化。

(作者:王小梅 陈芳芸 彭春菊,王小梅系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陈芳芸、彭春菊系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生) 【编辑:田博群】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537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