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长期戴口罩可致肺结节增大?莫让这些谣言再增“热”度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6-28 09:04:38 0 丙烯酰胺 蚊子 远日点

夏至过后,全国多地开启了高温模式,部分地区气温甚至达到40摄氏度。伴随滚滚热浪而来的,还有谣言,包括“蚊子包越大,蚊子毒性越强”“用空气炸锅做的菜致癌”“长时间戴口罩可致肺结节增大”“地球到达远日点天气将变寒冷”……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本月新出现的谣言逐一进行盘点,帮助您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蚊子包越大,蚊子毒性越强? 真相:主要与蚊子种类和个人敏感性有关

夏季除了高温,让人烦心的还有蚊子。有的人被蚊子叮咬后,可能就起一个小红包,而有的人被叮咬后,就会变得惨不忍睹——因被蚊子叮咬而变成“招风耳”“腊肠嘴”“猪蹄手”的新闻屡屡见诸报道。

同样是被蚊子叮咬,为何包的“型号”如此不同?网传“蚊子包越大,蚊子毒性越强”,对于这一说法不少人深信不疑,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风团、丘疹、瘙痒等症状,我们常说的蚊子包是皮肤局部的过敏反应。”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刘瑞玲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蚊子叮咬人时,会将刺吸式口器刺入人体皮肤引起损伤,它会一边刺吸血液一边向人体“下毒”,即分泌唾液来防止血液凝固堵塞它的口器,同时这些唾液也能起到麻痹的作用,让人难以察觉。感应到蚊子“口水”入侵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启动,分泌的组胺和细胞因子会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水肿,进而引起皮肤瘙痒和局部炎症反应。

“每个人被蚊子叮咬后的炎症反应程度,主要与蚊子种类和个人敏感性有关。”刘瑞玲解释,当过敏体质的人被蚊子叮咬后,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组胺和细胞因子,进而引发过敏反应。轻者出现风团、丘疹、血管性水肿,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反应。

此外,蚊子包的大小和被叮咬部位也有关系。眼睑、口唇、手背、儿童包皮等疏松结缔组织部位,被叮咬后容易出现水肿,蚊子包也会显得比较大。

被蚊子叮咬后,不要拼命挠,搔抓会给局部皮肤施加机械压力,同时也会让血流速度加快,这些都会加重炎症反应,导致蚊子包可能变得更大。

用空气炸锅做的菜致癌? 真相:尚无明确致癌实验性证据

前段时间,不少人被某短视频平台上的一句“假如我有一个空气炸锅”流行语洗脑。在短视频出现的多道使用空气炸锅烹饪的美食,不仅制作方便而且用油量少。一些人因此“种草”空气炸锅,把它奉为减脂烹调“神器”。

然而,近日网上又传出用空气炸锅做的食物会致癌,原因是会产生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

“在烹饪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致癌物,主要与食材、烹饪温度以及烹饪时间有关。”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用什么锅做饭,只要让食物过度受热,都有产生致癌物的可能。

“空气炸锅就像一个带风扇的简易烤箱。”王浩介绍道,它通过内置的热管产生热空气,而后用风机将高温空气吹向四周,使热空气在封闭的空间内循环,从而使食物受热脱水。

丙烯酰胺是淀粉在高温、低含水量条件下产生的,一般来说,当温度超过120摄氏度时,就会产生少量丙烯酰胺,当温度在160到180摄氏度时,其产出量达到高峰。而这个温度正是烤制食物和油炸食物的合适温度。此外,含淀粉越多的食材,在高温下产生的丙烯酰胺也越多。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心。”王浩说,首先,丙烯酰胺属于2A类致癌物,它对动物的致癌性有充分证据,其能否导致人体患癌,尚缺乏足够的实验性证据。其次,以油炸、烧烤方式烹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材时,若温度超过120摄氏度,就有可能产生丙烯酰胺,而且烹调时间越长、食材含水量越少,产生的丙烯酰胺就越多。而且从量上来对比,空气炸锅的加热效率更高,食物保持在高温下的时间更短,甚至其产生的丙烯酰胺可能少于其他高温烹饪方式。

“我们不能抛开剂量来谈毒性。”王浩表示,对普通人来说,在日常饮食中不会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丙烯酰胺。只要正常食用,根本达不到危险摄入水平。不过,他建议大家在使用空气炸锅烹饪含淀粉的食材时,最好提前做一下预处理,比如在炸薯条前,用清水冲洗掉土豆表面的淀粉。同时合理把握烹饪时间,别在高温下烹饪过久。

长期戴口罩可致肺结节增大? 真相:正常使用不会对肺部造成伤害

目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口罩依然是大家每天的“必戴品”。前不久,网上传出“长时间戴口罩可致肺结节增大”的说法,称口罩中间层熔喷布系石油产品,其中的微末颗粒会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肺部,长期佩戴会导致肺结节增大。

对此,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钱晓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正常使用范围内佩戴口罩,是不会产生微末颗粒的,更不会进入肺部。

“除了棉、毛、麻、丝、再生纤维素纤维等纺织材料外,包括熔喷布在内的很多合成纤维都是利用石油基材料制成的。”钱晓明介绍,聚丙烯作为主要的石油基材料,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制作口罩用的熔喷布,就是由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

“这种高分子材料经过加工成为熔喷布后,具有一定强度和非常好的过滤性能,在正常的使用时限内,不可能产生小分子物质。”钱晓明表示,不过,聚丙烯材料不耐紫外线,经过长时间日光照射,会出现变脆、强度减弱的问题;其在外力的作用下,比如用手捻、搓,也可能会变成粉末颗粒。

不过,钱晓明强调,这种粉末颗粒都是以大颗粒形态存在的,很难被人吸入进肺里。

“熔喷布口罩只要不在太阳下暴晒,同时不超过使用期限,就不会产生微末颗粒。一般在背光的地方储存两年内,都是没有问题的。”钱晓明补充道。

地球到达远日点天气将变寒冷? 真相:天气的冷热与太阳照射角度有关

近日,网上传出这样一则消息:从今年5月22日起太阳会远离地球,逐渐到达远日点,此时天气会变得比较寒冷,这一现象将一直持续至今年8月。

目前,全国多地的高温已让传闻不攻自破,不过还是有人担心,现在的高温只是今年夏天的“昙花一现”,未来气温会持续走低,真的会如此吗?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大致呈椭圆形,但它的长轴和短轴相差不大,所以基本可以看成一个圆。”天津市天文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阎为国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地球在轨道上运动时,与太阳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其处在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就是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就是远日点。

“无论处于近日点还是远日点,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都差不多。”阎为国表示,当地球处在近日点时,其距离太阳1.471亿千米;而当地球处在远日点时,其距离太阳约1.521亿千米。两者相差0.05亿千米,只占到地日平均距离的3.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所获得的热量差别非常小。

人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温度变化,主要和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地球的公转轨道面和赤道面是有一个夹角的,每年6月22日左右,即北半球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距离直射点最近,获取的热量比较多,因此天气比较热;反之12月22日左右,即北半球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热量比较少,天气比较冷。”阎为国解释道。

“其实,每年1月初,地球恰恰处于近日点,此时正好是北半球的冬天,这时天气比较寒冷。而到了7月初,地球转至远日点的时候,却是北半球的夏季,天气相对比较炎热。”阎为国表示,可以说,天气的冷热和近日点、远日点关系不大。 【编辑:房家梁】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3498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