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戒毒警察眼中的“花季瘾君子”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6-24 09:05:00 0 戒毒所 人员 毒品

“兄弟,尝一口啊,这可是好东西。”2019年年底,云南15岁男孩小天(化名)与几个社会上结交的朋友在KTV酒吧聚会。酒过三巡,朋友向他介绍了一款“醒酒神器”,声称能让人兴奋。在朋友的怂恿下,小天就猛吸了几下。没想到,小天的人生从此翻天覆地。

在全国各地的强制戒毒所,像小天一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犹如深海迷航,失去方向。而戒毒所里的警察就是他们“回家”的“摆渡人”,用真情和关爱帮助一批批年轻的戒毒康复人员重拾信心,打通重返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在6月26日第35个国际禁毒日前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连线采访了多名正在戒毒的年轻人,并对话在戒毒一线的警察。

“云南省既是禁毒斗争的主战场,又是毒品危害的重灾区。”云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云南省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华告诉记者,自2014年6月起,云南省未成年戒毒人员实施集中收治管理,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专门收治未成年戒毒人员的大队和中队。

“脱毒很痛苦,7天未合眼,身体就像一盘散沙”

小天回忆,第一次吸毒,他三天两夜没合眼,“不想吃饭,也不想喝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当发觉自己误吸了毒品时,小天悔恨交加。

广东省戒毒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毒贩往往利用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而且法治意识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以及喜欢追求时髦和刺激等原因引诱他们吸毒,从而获得长期固定“客户”,从中获取金钱利益,甚至通过控制年轻人吸毒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021年9月至12月,广东省戒毒管理局以在所戒毒人员为样本,组织开展“吸第一口”专题调研,经对1082个样本的调查显示,吸毒人员“吸第一口”时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等“十大特征”明显。

2020年4月,毒龄半年的小天被公安机关查获,行政拘留14天。在父母严格管束下,小天暂时断绝了与“毒友”的交往。

半年后,在一次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小天在“毒友”的怂恿下复吸,再次被公安机关查获。

小天以为公安机关拘留14天后会再次放他出去。而这次,他被送往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从无拘无束到走进戒毒所,小天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他无法适应戒毒所里的生活,第一周,他几乎没有合眼,脑海里频繁闪过吸毒时的画面。“脱毒的过程挺痛苦,整个人都没有精神,身体就像一盘散沙,只想躺着或蹲着。”小天说。

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十三大队副大队长徐守禄介绍,按照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要求,吸毒人员被移送到戒毒所后,要经历四个阶段:生理脱毒期、教育适应期、康复巩固期、回归指导期。

徐守禄说,整个戒毒期长达两年,表现良好的戒毒人员可以减期,但戒毒时间最短不少于18个月。目前,小天已进入康复巩固期,今年9月,他将重启新生活。

真正的戒毒是从走出戒毒所大门开始

“戒毒人员是违法者,是毒品的受害者,也是病人。”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委员、副所长熊玉竹告诉记者,新型毒品比冰毒、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对身体的摧残更甚,易引发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急性心衰、皮肤严重感染等疾病,威胁生命健康。

福建省福州女子戒毒康复中心政治教导员章虹特别提醒年轻人,新型毒品的危害尤其不容小觑,目前所内90%的吸毒人员都是吸食新型毒品。新型毒品又称合成毒品,主要指以人工化学合成的精神类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

“它对人体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中枢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中枢神经受损,会导致精神异常,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甚至会出现被害妄想、追踪妄想以及幻听等病理性精神症状。”章虹说。

“真正的戒毒不是从踏进戒毒所那一天开始,而是从走出戒毒所大门那一步开始。”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大队一级警长王智昊称,戒毒所里高墙大院,戒毒人员无法获得毒品,就会主观上减少对毒品的渴望。一旦戒毒康复人员重新返回社会,回到曾经的社交圈,毒品又摆在桌面上时,才是真正考验戒毒人员意志的时刻,“毒瘾更多的是‘心瘾’,心理依赖是毒瘾难戒的根本原因。”

“一次吸毒,终身戒毒。”四川省戒毒管理局教育矫治处处长郑芳表示,回归就业难是不少戒毒康复人员再次复吸的主要原因。

杨华介绍,目前,云南省戒毒管理局与教育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帮助30余名未成年戒毒人员在所内接受文化教育或出所复学,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同时,云南省戒毒管理局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共建48个解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站,为解戒人员展开职业培训、就业帮扶等工作,至今已累计照管1.1万余人,照管对象操守保持率78%,照管3年人员操守保持率54.15%。

从戒毒所走出了大学生

“我还想上学。”2016年年底,年仅15岁的吴婷(化名)进入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年来,逐渐适应了规律健康的戒毒生活。一次,在与熊警官谈心时,吴婷透露出自己想继续完成学业的心愿。

原来,吴婷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2013年年初,自幼缺少父母陪伴的吴婷辍学了,在社会上与几个“姐姐”交往中,吴婷被一堆瓶瓶罐罐吸引了。“他们将白色的粉末放在各式容器上加热,然后用吸管在上面吸,感觉就像是在抽烟,吞云吐雾,挺时髦的”。

“这个可以给我吸一下吗?”在好奇心驱使下,13岁的吴婷走上了吸毒道路。

王智昊指出,因家庭教育缺失、原生家庭畸形等家庭因素导致未成年人开始接触毒品的比例高达85%。

2015年9月,吴婷因吸毒两次被公安机关查获,在其家人的要求下,被送入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在这里,熊玉竹第一次见到了瘦瘦小小的吴婷,满是心疼。

得知吴婷想继续上学的心愿,熊玉竹一口答应了,“好,我尽量在你出去之前帮你找到接收的学校,你现在安心学习”。

熊玉竹对吴婷制订了个别矫治方案,并安排她参加少戒育蕾九年义务教育补偿班,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还安排曾是老师的同戒人员一对一帮教。吴婷从未想过,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受到如此重视,“熊警官犹如一束光,重新照亮了我的生活”。

“我们不能接受吸毒人员入学。”数月间,熊玉竹和同事吃了不少闭门羹。学校都担心吴婷入学后会影响其他学生,或者身份曝光后遭遇学生家长不满。

2017年8月20日,熊玉竹等人再次联系吴婷所在辖区禁毒委,争取支持。经过一周的努力,辖区教育局联系了上四川省某职业高级中学,并最终确定了吴婷入学相关事宜。

9月14日,吴婷重新走进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辖区政府将其列入扶贫帮扶对象,为她提供必要生活费用和全额学费扶持。2020年,吴婷顺利考入大学,学习播音主持专业,她的人生再次发生逆转,她希望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用声音传递力量。

“这孩子是我工作14年来,见到的唯一一个从戒毒所走出去的大学生,特别难得。”熊玉竹感慨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 先藕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3451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