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三十未立 四十不惑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6-22 09:11:29 0 她的 学生 自己的

2020年8月,她患上乳腺癌,经历了两次手术,4次化疗。治疗过程中,她身体的每个关节都在疼痛,“仿佛被灌上水泥,要将关节撑开爆裂”。吃饭“成了一件恐惧的事情”,每天早上醒来,她都觉得恶心,口中又咸又涩,刷牙的自来水含在嘴里如同盐水。

生病期间,她胖了十几斤,颧骨发黑,头发剃光,左侧乳房被切除重建,“就像把一个包子的馅全部拿掉。”

而在这之前,她不允许自己体重超重,衣服永远鲜艳如新。她的人生像她的外形一样“完美”:在高校工作9年,她读博4年,又用5年时间完成博士后出站,其间,她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礼仪讲师,后来加入秦皇岛一家教育培训学校,成为教研负责人,教授阅读写作课。

生病时,她正沉浸在创业的激情中,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最忙时两分钟吃一顿饭,“像机器一样运转”。那时她认为做一顿饭、收拾家务是浪费时间,连陪伴孩子也是一种义务。

直到生病,她才发现,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攀登,以至于“脚离开了地面”。

三十难立

医院的病理诊断报告出来时,曹海琴正在学校开会。看到报告上的“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II级”,她瞬间全身冰冷,闪过几个念头:严重吗?我还能活多久?孩子怎么办?父母怎么办?

胡乱想了一会,她把结果一一通知爱人、朋友。当天下午,她如常上了一门线上写作课,讲到兴起,还给孩子唱了几句。

那时,她想的是:病来了,我就应对。

住院前一晚,她穿着紧身上衣,留着齐肩短发,和全家人微笑合影,带上几本书,收拾衣服前往天津肿瘤医院。面对来势汹汹的疾病,她一无所知,录制了一段音频给儿子,“像是说遗言”。

“有人说,肿瘤的形成至少需要10年。”2020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曹海琴回看过去10年,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在“攻克任务”的自己,而10年前的她,正处在“一生中最焦虑的时候。”

那一年,她30岁,在秦皇岛一所大学做了4年辅导员。

她给学生的印象是“阳光、亲切”。一名新生记得,去学校第一天报到,看到她将一件薄毛衫的袖子系在前胸,“整个人在发光。当时我就觉得,我可以在这里读大学。”

她用20多天记住了136个学生的名字,对很多学生的记忆细致到县,家里几口人。学校要求寄成绩单给家长,她给每个学生家长写信,表扬学生的优点,有挂科的说明原因,鼓励学生。

如今,曹海琴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跟很多人比是幸福的:工作稳定,婚姻美满,刚生下宝宝,衣食无忧。但当时她“盯着班上最上面的那几个人看”,发现同学有读博的,有出书的,还有年入百万的,反观自己,“没有一样东西拿得出手。”

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曹海琴感到焦虑,“老觉得自己没立住。”

思前想后,她决定读在职博士。至于是否继续读以前的法学专业,她并不在意,“只要是文科专业的就行。”而博士毕业后,她就能转为一名专职教师,也不用再坐班。

她不喜欢坐班,尤其厌烦统计各种学生表格,查宿舍,值夜班。相比那些“纯事务性的工作”,她更喜欢教育工作,“做表这个事不是教育,影响人是教育。”

当时班上有个男孩自称“问题少年”,额头上系一条黑发带,发型冲上,攻击性强。一个初秋的黄昏,她在走廊里遇到男孩,听男孩讲家里的情况。

男孩说,那天她既没有表现同情,也没有表示出冷漠,这种态度给了他安全感。后来,男孩每个星期都拿一个本子找她,让她提建议,记下来,跟着照做。她鼓励男孩阅读,4年中,男孩写下6万多字的读书笔记。

“这个行业特别迷人,总能发生生命之间的深度连接。”进入学校的第二个学期,因为思政课缺老师,学校让曹海琴救急。从没讲过课的她硬着头皮,去图书馆搬来一摞书,研究怎么讲课。

她常常在人人网和学生互动。一次,一个学生给她留言,“我可能一直坐在角落,也没有老师的联系方式,但老师不经意说的几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

“这给我触动很大,原来老师的角色这么重要。”曹海琴发现自己很喜欢讲课,读博后,她开始了在高铁上备课的生活,一边在秦皇岛给学生上课,一边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

那是她至今回忆的幸福时光。“见识、思维都有提高,我会觉得人生不断在升维,它可以帮我对抗很多焦虑。”

她常常去学校对面的剧场看话剧,演出结束后,夏夜,她和朋友一路吹着晚风,走向地铁站,兴奋地交流演出内容。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她去人艺看戏,去国家美术馆看展览,去正乙祠古戏楼听昆曲,尽管听不懂昆曲,但她觉得唱词美,舞台的扮相也美。

她大量阅读社科人文书籍,并如愿转为专职教师,踩着高跟鞋,穿着精心搭配的衣服,给学生讲授专业课。

如今,还有学生记得她的课。一个学生留言,在一节有关“爱国”的主题讨论中,老师讲述了借保钓为名而行伤人之实的事例,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这让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不少学生对她组织的辩论课印象深刻。一个学生记得,在一次关于“嫖宿幼女罪”的辩论中,班级中充满了“碰撞和兴奋”,但一名同学认为不该公开讨论这种话题,曹海琴便让这名同学做记录员。

教学期间,曹海琴还参与创办了读书会。每到周末,不同专业学生聚在桌前,啃读《社会契约论》《论语》等经典作品。

读书会办了7年,很多学生还与她保持着联系。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说,当年读过什么书、讨论过什么话题,他已经很难想起来,但那些深谈的夜晚慰藉了他,“它不是中心化的讲学论坛,也不是以读书为名显示自己与俗流不同的伪社团,它让我有一个平台畅所欲言,让我知道还有很多人也认为读书和思考是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精神需求在这个社会中是需要的。”

那也是曹海琴的精神家园。她喜欢和“小朋友”交流,一起成长,“那是一种深度的人际关系,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是在做着关照灵魂的事情。”

“希望自己能不懈怠,不盲从,不媚上,亦不媚下。”曹海琴常常告诫自己,做教师,要警惕因为学识和地位优势而产生的傲慢,警惕倚老卖老的停滞不前,更要警惕“我受学生欢迎”的虚荣心。

证明

曹海琴想过,假如当初继续留在高校教书,不参与创业,可能身体不会累垮。

为了治病,她在北京进行了四期化疗。化疗导致白细胞下降,需要打升白针,每次打完后三四个小时,曹海琴感觉全身疼痛,只能卧床,“翻身都要用尽力气”。

好不容易盼到白细胞上来,转氨酶又高了,她不得不进行保肝治疗,“每天都有无数的细节提醒你,你是个病人,不要有企图过正常生活的非分之想。”

最后一次手术醒来时,她几乎被“冻”住,全身处于瘫痪状态,只有食指能微微动。

医生担心是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一种凶险的术后并发症。只有曹海琴知道,是老毛病“周期性麻痹”又犯了。这是一种以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反复发作的疾病,持续时间大多在10天以上。

从1岁多起,曹海琴就与这种病共存。她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孩子,长辈曾因为她是女孩而失落,父母忙于工作,和她关系疏离。她很早学会砍价买菜、做饭,因为一双质量不过关的拖鞋独自与卖家理论。

对于这种先天性疾病,家人早已习以为常。小时候曹海琴每次患病,父母就把饭和尿盆放在床边,然后去上班。

她记得六七岁时无助的自己:独自躺在炕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吃力地一点点挪动身体去吃饭、方便,等待身体慢慢复苏。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愤恨命运不公,“为什么我不是个健康的孩子?爸妈为什么要生下我?生了我,在我这么难受的时候,又不管我。”上小学时,她没有把生病的事告诉老师和同学,由于身体虚弱,她体育课总是跑得最慢,招来同学的嘲笑。

“我很希望能够在一些方面证明自己。”但她找不到证明自己的路。上大一时,她疯狂参加学生社团、学生会,报各种竞赛,去图书馆看书。听亲戚们说吉林大学好,她努着劲考上了吉林大学研究生。

24岁,她结婚了,因为爱人并不介意她的疾病,“给我很大的安定感。”

但婚姻不能让她证明自己。她在焦虑中读了博士,成为专职教师。那几年,她觉得自己“时时刻刻在进步”,焦虑感大大减轻。

最让她忧虑的是儿子。儿子两三岁时,突然抗拒和人交流,出去吃饭见人躲避,看到玩耍的同龄人,也会哭着把头埋进妈妈怀里。

曹海琴带孩子去医院,排除了自闭症。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她开始阅读心理学著作,翻找和儿子情况类似的案例,意识到儿子的胆怯恐惧,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她把孩子带出门,但不逼迫孩子和人问好,“给他空间,在他尚未彻底放松时,让他先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儿子在她的引导下渐渐变得开朗。

生活也许就这样过下去了。但到了2015年,曹海琴的教学岗位发生变化,她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境地。

当时35岁的曹海琴再次问自己30岁时的问题,立没立?答案是没有。

“心里有个很强的声音,对自己不满意。”当时,她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参加博士后面试,幸运通过。

她研究的方向转为宪法学,因为导师中途退休,研究方向再次转变,“跨度挺大,对我来说有点吃力。”

那时,她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研究机构的研究员,集中精力发够论文,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如愿。

她又开始找别的路,每年花几万元学习,上形象顾问课、礼仪培训课、商务写作课、快速阅读课,还报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但她仍然找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我热爱写作,但我不是个好作者。我每年写十余万字的学术论文,但是回看那些论文,觉得不忍卒读。我也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形象顾问,远不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她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热爱阅读,懂得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是一名探索如何爱孩子的母亲。她找到新的努力方向:通过研读心理学经典,教人如何提升爱的能力。

她阅读了近百本心理类书籍,定期在自己开的公号更新文章,讲亲子关系,她组建成长社群,举办公益沙龙。

有家长告诉她,自己学会了控制情绪,尊重孩子。还有家长听完课程后反思,“很多时候我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

“做家庭教育真的能让世界变好,能教会一个家庭妥善对待孩子。”她渐渐将重心转为家庭教育。

裹挟

就在她探索新的路时,2018年年末,一个朋友说想建立一家国学培训教育机构,邀请她加入。

当时,曹海琴正在给孩子挑选人文素养课程,研究了市面上很多的课程,都不满意。加上央视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国学大热,曹海琴觉得国学教育前景向好,决定加入。

“因为有读书会的互相滋养,我们觉得如果把对人的影响力前置,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他们给机构起名为“启文书院”,“启之以文,约之以礼。”

曹海琴准备后半生“专注于这项事业”,“教家长如何温和坚定地爱孩子。”

在那一年的年终总结里,曹海琴说,将“开启一份有意义的事业”。她在深圳的“罗振宇跨年演讲”现场度过了2018年的最后一天,穿着礼服,张开双臂,和演讲海报合影,海报上写着“时间的朋友”。

那时的她对未来充满展望,在微博写下未来十年的梦想清单,包括生二宝、开花店、开心理工作室、学画画和乐器、学习潜水、考取飞行执照、每年出一本书,以及,腰围始终保持目前尺寸。

生病后,她又转发了那条微博,梦想清单变成了“好好活着。好好陪伴亲人,让爱我的人们安心。”

在她最忙碌的时期,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每天四五点起床工作,只有几分钟吃饭时间,有一次忙到连鞋底断了都浑然不觉。

生病后,再看这段路,曹海琴觉得“步子迈得太快了”。最初,他们以为只是开一个“低幼版读书会”,创业后才意识到这事不简单,“要考虑人工、房租、管理、消防……方方面面。”

2019年春天,书院开业,邀请他们创业的朋友负责日常运营,曹海琴和另一位老师主攻教学。

不久,那位朋友因故退出。后来,一位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朋友觉得这个行业前景好,又加入进来,负责运营。

这位朋友将书院带入企业模式,他们制定的商业版图是:尽快研发出成熟的课程,然后进行模式复制,还要加大招生规模,尽快实现盈利。

原本一直在法学、政治学领域打转的曹海琴又啃了200多本有关阅读写作的书,研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并每周给十几位兼职教师培训阅读课。她还要每周给家长开家庭公益课,作为报名的增值服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来,为了让机构活下去,她将线下课转到线上,开公益直播课。

实际上,她一直播,就手脚冰凉,这源于小时候对容貌的不自信。每晚直播前,她从中午就开始紧张,直播时要反复看讲稿,但她不允许自己“矫情”往后缩,连续做了几十场直播。

“我觉得自己可棒了。”她一度迷恋这种“超级自律”的状态,陪儿子时想着备课,吃饭时想着直播。

那时,她心里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要干出个样子,给那些退出的伙伴看看。”

“我把目标看得过重,无形中把人异化,被裹挟到工具性的节奏里。”她反省自己,“一个人没有真正建立起自信的时候,就要去找证明。我太着急自我实现。太贪心了。”

她一边录制线上课程,一边做博士后出站报告,工作越堆越多,每天忙到晚上11点回家。

到了2020年5月,曹海琴感觉越来越累,越来越爱喝冰咖啡,每天早上只能勉强睁开眼,挣扎着起床,后背发沉,胸部隐隐作痛。

那时,她已经一年多没有体检,“觉得出不了什么事。”她又去广州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的课程,直到8月,才抽出时间体检。

那次去体检,还是她为陪婆婆看病去的医院。“我对婆婆真诚的关心救了我一命。”

暂停

相比疾病对身体的摧残,曹海琴感受更深的,是疾病带来的无力感和孤独感。有一次,她去做加强核磁检查,检查后回到观察室,一手扎着针,一手拿东西,从柜子里拿红色的长外套,想给自己披上。

但从各个角度拽了好多次,怎么也披不上。外套滑落在地,一旁的护士一动不动。

曹海琴站在核磁室的长椅边,突然哭了。那是她第一次因为生病落泪。

看到病理结果时,她没流泪,还如常上完当天最后一节课。手术前后,她也没流泪,每天“乐滋滋”给病友做心理疏导,但披不上衣服的那个瞬间,她“被深深的孤独击中”,“这是一种巨大的无力感,面对疾病,面对生活,是一种铺天盖地的苍凉。”

回到病房后,她以玩笑的口吻跟病友说,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说完又恢复笑容。

她习惯了照顾别人的情绪。在大学当老师时,她会偶然给失眠的同学送红酒,给想吃西瓜的学生榨一杯西瓜汁,开导考研不顺的学生。生病时,有人说想吃鸡肉,她不动声色买来分享,有病友刚入住时,看到一群光头大哭,她走过去开导。

“我唯独没有善待过自己。”她后来反思。

是亲友的关爱帮助她挺过这段“至暗时光”。两个朋友放下工作和孩子,专程去医院照顾她,每天帮她擦身、洗脚,抱着她去卫生间。婆婆每餐给她准备七八种食物,养护她的胃。学生给她送日历、香薰、鲜花、假发。

“他们让我觉得没活够”。治疗中,由于激素的作用,曹海琴胖了十几斤,五官变形,脱发严重,每天清晨起来,枕头上都是黑黑一层。

最后一次化疗,她患上荨麻疹,全身遍布红色斑块,满身灼烧感,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线,像一只“讨人厌的红蟾蜍”。

但她仍要求自己保持美的姿态。每次外出检查前,她要穿自己的衣服,画上口红,戴上耳环。手术前一天晚上,她还在敷面膜,“这是一种仪式感,是向疾病宣战,你打不死我。”

在剃头这件事上,她也做足了仪式感:请来好友,有的负责剃头和化妆,有的负责拍照。“当年是我把你的长发盘起,今天,也是我把你的头发剃光。”好友哽咽。儿子看见她的样子,也背过身去抹眼泪。

曹海琴没有哭,因为她“作足了思想准备”。一张照片里,她穿着红色毛衣和一身深蓝色套裙,光着头,昂首微笑。

回望生病前的10年,曹海琴感觉自己始终在追逐“彼岸”,没法安定下来,“这个‘彼岸’,有时候是镜花水月的情感,有时候是青面獠牙的恐惧,更多时候,是光怪陆离的目标。”

借助这次疾病,她反而实现了“自由的特权”,“可以不读书不写作不思考不起床”。她的人生减速下来,有了大把时光看脱口秀、听相声、追宫斗剧、看农村美食博主里的人间烟火。有时候,她干脆用一个下午看日影在房间里舞动。

她开始认真品味美食。有一次,家人给她做了三鲜水饺,本来担心吃了呕吐,但咬开饺子皮,她闻到诱人清香,入口顿觉鲜美,“以前吃饭只为活着,哪里有这样的感受。”

很多被尘封的触觉在慢慢复苏。两次手术后,她感觉自己“像是被恶魔封印,无力支配肢体,被牢牢禁锢在床上”,当每一次可以翻身、拿勺子、自主站立、洗头,她都感到由衷欣喜,“以前从来不知道,快乐和满足可以这么简单。”

她意识到,自己奔跑多年,忘了安于当下。

“安于当下有很多层面,比如春天有没有认真去听鸟鸣,看树叶怎样从新绿到日渐浓密,有没有感受吹拂脸颊的风一天天暖起来?感受到脚踩的大地温度有变化?安于当下特别安慰人,抵御内卷,因为你眼睛一直看得不到的东西,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我还不行。”

以前,她看不起这些日常,但现在佩服那些“能把日子过好的人”,“哪怕他没有读过什么书。因为人说到底是要过日子的。”

她买来花土花盆,收集好种子,种入土里。看着幼嫩的小苗一天天破土而出,她想起苏东坡谪放黄州时,寻得一块土地,日夜劳作,播种收获,他说“自喜渐不为人识”,“不是别人不认识你,而是你自己相信其实不需要被别人认识。”

她越来越喜欢苏轼,“虽未曾体验稼穑艰难,也有了扎根于大地的扎实之感。”

医院走廊里有几盆绿植,曹海琴给它们一一取名,兰花叫“慵整纤纤手”,白掌花叫“画船听雨眠”,还有一盆观叶植物,她给取名“少奶奶”,那也是对切除乳腺的患者的别称,“不跟其他花争奇斗艳,只是默默碧绿。”

生病期间,书院的学生给她写信,希望她早日回去。她开玩笑,“一定要努力康复,长命百岁,为孩子们多提供点写作素材。”

重生

2021年3月,曹海琴结束了治疗,但她的身体留下了永久性的创伤。

她的一侧乳房被切除再造,掏空之后被装上硅胶,冬天时从室外回到室内,身体是热的,只有那只乳房是凉的。

出院时,医生告诉她,为了防止上肢出现淋巴水肿,不能抱孩子,炒菜不能颠勺。还有病友说,不能开车,“怕方向盘打猛了,影响手臂。”吃饭也不能无所顾忌,她要严格控糖,不能吃烧烤,不能吃腌制类食物。

如今,光是吃药,每个月花费1万多元,而自从她进行博士后研究,已将近7年没有稳定收入。有病友给她介绍干细胞治疗,一针10万元,需要6针,说能降低复发率。曹海琴没敢问,“我只是想稳稳当当活在当下,怎么就需要这么大开销?”

生病之后,曹海琴总在想“为什么是我”,“一定是我的生活里有喂养癌细胞的土壤,如果不把土壤铲除,那就意味着可能还是我。”

反思是痛苦的。有一天晚上,像是被触发了开关,曹海琴哭了两个多小时,“我不够爱我自己。”

“我特别舍得为别人付出”,这为她积攒了很多珍贵的情感,但她知道,付出的另一面是“恐惧”,“心里始终得到的爱不够,就会用多付出的这种方法试图来换取别人给予更多的爱。”

她意识到,自己内心一直是那个躺在床上,等待身体复苏的六七岁小女孩,“自卑、敏感、脆弱,需要被呵护,渴望被宠爱。”但外在的她不停给内在的自己提要求,要向前走,要活得体面,“成为一个让别人看得到的人”。

即使“小女孩”已经多次向她求救,在她直播紧张得手脚冰凉时,在她累得腰酸背痛时,但她发出命令,“怕什么怕,给我上。”“作为她的‘外在父母’,我对她比对谁都残忍。”

现在,为了活下去,她必须学着关注自己的感受。她有脾气了,遇到朋友圈不高兴的人,就拉黑对方。听到不高兴的话,该怼就怼。适当抱怨,她认为也无可厚非。

她的心境投射在一朵粉灿灿的芍药花中。刘禹锡认为芍药花“妖无格”,她不以为然,“关你何事?只要我欢喜,我就这样开,至少没有辜负这年华。”

她仍想自我实现,认为“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更加浩荡。”

只是,她的精力大不如从前,深度思考能力变差,打开书却刷起了手机,想写文章却聊起了微信,直播一小会就感到身体虚弱。

有时,她仍然会感到焦虑。对待焦虑,她认为应该像站在站台上看火车,“你只需要看到它,让它呼啸而过,但不会被它带走。”

朋友们都觉得,她更放松了。以前准备直播,她要反复磨课件,认真化妆,还要两个人配合,“负担很重。”最近,她简单化妆,在椅子上一坐,就开始对着手机直播,“反正也都有美颜。”

她将家庭教育视为后半生的事业,“向上够着天这条路对我而言希望不大,我就踏踏实实把脚踩到地上,把更多小孩接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她仍然关注公共事务,呼吁关注空难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转发上海疫情期间,骨癌化疗病人的求助信息,给素不相识的病人捐款。2022年3月,她应邀为天津市肿瘤医院乳房再造科的病友做分享,讲述一年多的心路历程,告诉更多病友“学会爱自己”。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善待自己,我们整个社会把人生硬画成一条线,尤其成功女性,好像就得事业有成,貌美如花,不能胖,不能老,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自我,就被带跑了。要去探索如何在这个时代中有一个妥善的位置自处。”在鬼门关走过一遭后,曹海琴觉得,“能多活10年,能让生命变长,什么都来得及。”

治疗初期,她想过自己的墓志铭,有“来了,爱过”,还有“我先走,你们接着”,但想来想去都不满意。她还想过提前举办悼念会,把亲朋好友都叫来,让大家把想对她说的话提前说完。幸运的是,这些设想都没派上用场。

她又有了一头茂密的头发,刚长起来那两天,头顶是一层薄而均匀的淡黑色,摸起来轻盈柔软,她说:“像有许多只蝴蝶在扇动翅膀,又像婴儿的胎毛,温柔而充满活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海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3420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