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让“老面孔”变身城市“新地标”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3-02 06:47:39 0 遗产 工业 文化

炼铁原料区变身北京冬奥组委驻地、精煤车间化作冰雪运动队训练场地,不远处,滑雪大跳台巍然矗立——在北京首钢园,粗犷震撼的工业风格与动感十足的冰雪运动有机交融,工业“老面孔”化身亮眼的城市“新地标”。

青岛啤酒在百年老厂房内建起啤酒博物馆,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上海杨浦废弃的旧仓库被改造成网红美术馆,“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近年来,一座座老厂矿、工业区在保护利用中悄然蜕变。

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处处工业遗产见证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承载着一座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2017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先后发布5批194项国家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探索出哪些经验,如何让其焕发新生机,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

活化利用、旧物新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多种多样

“上新啦!看这个国风写意瓷盘,颜色丰富饱满,花卉栩栩如生。”江西景德镇市,创客周馨在抖音直播间发布新品后不久,产品便被抢购一空,“陶瓷热销,离不开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来自哪里?镜头一转,谜底揭晓:高低错落的锯齿形厂房被精心改建为陶艺体验空间,废弃的旧设备化作设计师手中独具创意的装饰艺术品。穿行在陶溪川文化创意街区,从老窑车铁轨铺成的路沿石到旧窑砖铺设的水景广场,原有建筑的风貌与洋溢现代气息的设计相映成趣。

以景德镇宇宙瓷厂和为民瓷厂两处工业遗产为基础,通过对老厂房进行修缮改造、在旧空间植入新业态,2016年10月,陶溪川文创街区正式运营。

“工业遗产不仅是记录陶瓷文化的珍贵‘活页’,也是文创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景德镇陶邑文化公司有关负责人冯俊介绍,基于工业遗产,公司创建了新的陶瓷文创品牌,线下旅游、线上展销,去年营业收入突破6亿元。

与陶溪川文创街区类似,近年来,一些地方先行先试,结合资源特色和历史传承,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方式。

延续功能,活化利用。“一些老厂房旧设备虽然‘锈迹斑斑’,但仍具有生产能力,是‘活态’的工业遗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伯英举例,像装备制造业的洛阳一拖、传统手工业的自贡盐井等工业遗产,经过修缮保护与改造利用,正从单一生产向集生产、休闲旅游、科普研学等于一体的综合业态转变,挖掘和提升了工业遗产的价值。

转变功能,旧物新用。不少工业遗产已不具备生产功能,通过引入商业办公、文化产业、科技研发等新功能,也可迎来新生。如北京798园区变身艺术空间,上海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被改造为巨型室内展馆。

“近年来,我们通过发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重要工业遗存。”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方式包括工业旅游、产业园、城市综合体、博物馆、开放空间、教育基地、影视基地等,“通过将工业遗址打造成为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生活新空间,可助推企业转型、城市更新、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工业遗产“活”起来,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市场主体参与意愿

唤醒沉寂已久的工业遗产并非易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要在改造建筑实体的同时,注重挖掘文化内涵。

“让老工厂变身文化产业场所,不能依靠简单‘借壳’。只有注入‘精神’,才能长久可持续。”冯俊告诉记者,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改造中,为生动再现陶瓷文化,相关人员先后收集整理了许多陶瓷工的口述史,并以数字化手段推出《陶工录》,“这些看似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举措,会构筑起工业遗产的独特底蕴。”

不只是再现传统文化,一些工业遗产通过发掘精神内涵实现功能转变。在陕西宝鸡市,依托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建设成的国家级航天精神文化区,已成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四川乐山市,通过对旧址进行修缮改造,还原“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陈列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正成为集教育、科普研学、文物保护和文创旅游于一身的科技文旅小镇。

“目前有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偏重于建筑改造和景观设计,对其内在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研究挖掘不深,未来有待改进提升。”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认为。

“与人们熟悉的文物不同,工业遗产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生产、生活和配套设施。”在刘伯英看来,保护利用好工业遗产,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更深入地研究工艺流程,找到关键节点并进行保护,在展现生产全貌中传播好工业文化、提升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也要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参与意愿。

与重建相比,对老厂房进行改造所花的成本并不一定更低,而且回报周期较长。不少工业遗产坐落在三四线城市,文化消费仍处于成长期,加大了经营难度。

“更好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要进一步理顺机制。”刘伯英举例说,目前有些工业遗产建设用地的权属性质和土地用途变更仍不明确,有的工业遗产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偏高,“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未来有待进一步解决。”

近年来,已有一些地方先行探索,力争疏通机制“堵点”。比如景德镇,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自上而下地理顺用地性质、设计规范,让市场主体敢于投资、长线经营。

分层分级、多方协作,推进工业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涉及矿山、机械、冶金、化工、纺织、能源、航空、航天、电子、通信、交通等行业,工业遗产不仅门类丰富、形态多样,而且规模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尚存近千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期。”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说,当前,社会各界对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已形成广泛共识,未来还要通过政府引导不断提升社会参与度,推进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分层分级,让更多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利用。

“工业遗产常常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占地规模大,倘若得不到有效利用,会造成资源浪费。”潜伟认为,应首先进行价值评估,在合理保护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对有特色的、综合价值较高的部分重点保护,对其他部分善加改造,拓展再利用的空间。

目前,各地的工业遗产分级保护利用机制已逐渐形成。下一步,工信部将支持地方开展工业遗产认定,形成分层分级保护利用体系,让更多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利用。同时,将鼓励社会资本成立文化产业基金,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

多方协作,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城市更新总体规划。

“一些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或者得不到及时保护利用,或者改造建设‘昙花一现’。解决这一问题,要将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可持续。”潜伟分析。“有些污染较重行业的工业遗存,倘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可能造成污染。”刘伯英补充道,这就需要环保部门介入,通过专业评估降低开发风险。

工信部表示,未来将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联盟等沟通协作,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共同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协同互促。同时,将加大工业遗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推荐价值突出的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本报记者 韩 鑫 【编辑:房家梁】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1869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