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当年轻人变得精打细算……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3-02 06:47:22 0 东西 现在 自己的

温暖的baobao

当年轻人变得精打细算……

“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分不掏”

时间再往前倒几年,一走进服装店,只要导购员夸几句,90后梁晔(网名墨墨)就会毫不犹豫地下单。但如今,她不仅对博主推荐和广告“免疫”,还会有意识地“断舍离”,把钱用到真正让自己愉悦的爱好上。

中国青年报社《参数》节目组发现,像墨墨这样消费习惯发生变化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年轻人为何有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那些悄然改变的消费习惯

“上学时,父母每个月给多少钱都会花完,花钱没有任何安排。但去年入职以后,逐渐对消费有了一定规划,每月会把20%的钱存起来。”今年25岁的季均逸(化名),工作不到一年,已经从“月光族”,变成了一个对收入有规划、会理性消费的人。每月在设置一定存款金额后,季均逸才会用剩下的钱去买那些“价格比较贵,但特别想要”的东西,也会规划消费安排,“比如接下来有买车计划,那么首先会有一部分工资用到车贷上,再去考虑其他消费”。

梁晔来北京工作5年多了,她觉得自己最近几年消费观有特别大的变化。读大学以及刚入职时,她在消费上很冲动,也很从众。挑衣服下单也往往是冲动型。而现在买东西,梁晔首先考虑是否需要,会先买必需品,选性价比高的东西。

不仅如此,她现在更愿意在运动爱好上增加消费,更看重运动时发自内心的快乐,“像滑雪这项爱好,如果是在5年前,我会买好看的雪服拍照,向大家展示。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会考虑是否会坚持这个爱好,如果确定能坚持,会从基本装备开始购置,再慢慢选择性价比高的装备,不会像以前那样冲动地买下全部装备”。

北京邮电大学大三学生龚如诗,觉得自己最近几年在消费上最大的变化是,买回来用不着的东西少了,银行卡里的存款多了。“大一时没有存钱的概念,现在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有10%-20%会存起来。大一时用来买衣服的花销要占生活费的50%,现在这部分花销只占30%左右了”。

龚如诗说,以前购物时,更多“看眼缘”,看商品的外观是否精致、吸引自己,也会受到社交平台上博主的影响,看到别人说东西好用,就会直接下单,但买回来发现没那么好用,东西就会闲置甚至扔掉。如今购买护肤品时,龚如诗会更注重商品的质量、效果,“现在买的东西会更好用,因为很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青年消费观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觉得自己消费观主要的变化是“买好的、更看重品质”,然后是“攒钱意识变强了,冲动消费减少了”,其他还有“只买有用的”“会有节制有规划地消费”等。

消费习惯改变背后的原因

梁晔告诉记者,“想明白了”是自己消费观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前会觉得小姑娘爱漂亮,会因为别人对自己外表的夸赞就下单。但如今梁晔认为,自己不再需要别人的评价了,会更愿意为了悦己而消费,“会觉得运动比穿好看的衣服,更让自己开心,也不会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去买运动装备”。

龚如诗则认为,自己消费习惯的变化,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成熟的过程。“大一、大二时,有种不知钱为何物的感觉。但是大三寒暑假在家,慢慢理解父母早出晚归工作很辛苦,不应该把生活费当作理所应当,都是父母一点点挣出来的,所以有了节约的观念。大二时关注了一些公益活动,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浪费的东西,很多是别人需要的,对我触动比较大”。

95后林浩(化名)已经工作3年多了,以前上学时他总会冲动消费,会用生活费的一大半去买奢侈品牌,特别喜欢买限量版球鞋。现在工作后,他不再会买性价比不高的衣服和鞋子了,“现在经济独立了,不想再找父母要钱,会对自己收入进行分配,更注重实际消费”。

中青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在年轻人消费观变化上,理财观念增强更懂得合理规划收入用途(64.5%)是主要原因,其他还有:意识到了“月光”的危害(54.4%)和经济压力和开销场景增加倒逼消费理智(50.5%)等。

年轻人眼中的理性消费 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分不掏

“我的花销大头在食物上,占比一半,剩下的主要在日常生活,主要看需求。”今年26岁的田晴(化名)工作两年了,她觉得自己的消费一直都是以“按需购买”为主的,“像‘双11’也会在直播间购物,但要看自己是否需要。也喜欢品牌服饰,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整体消费不多,几个月买一次”。

“我会把钱存起来,买些理财产品,看着小金库慢慢充实起来是很幸福的,这些钱也可以用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田晴觉得按需消费,不仅可以留一定的应急钱,也可以有更多可支配的钱,去做喜欢的事,“比如出去玩,我会在娱乐上花钱,觉得这是值得的,一来拓展社交圈,二来能放松自己”。

田晴认为按需消费很重要,“想买一样东西,会先放一放,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可能过段时间就没那么想要了”。

已经学会“断舍离”的梁晔,会经常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需要它吗?同类型的东西有多少?是否需要这么多?”如果确定物品的使用频率不高,或者有替代品,她就会果断舍掉。梁晔说,如今自己的消费习惯也在影响身边人,经常会有人问自己,怎样归纳整理需求、减少不必要的物欲。

林浩说,虽然以前上学时,也会贷款消费,但不会把额度设置的超过自己能力,而且会把这类消费主要用在日常生活开支上,而不是给自己一个“超前购买”的理由。

林浩指出,理性消费,重要的是设置底线,“比如收入1万元,我会设定每月的存款目标,剩下的钱再分配消费”。

在季均逸看来,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消费,都算是理性的,“即便是贷款消费,也是用来买生活必需品,如果用于购买奢侈品这种符号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东西,我就觉得是不理性的”。

现在季均逸会按照急需程度对消费进行划分,“会发现有一部分东西并没那么着急要,就可以推迟一段时间再买。花钱投资自己也是不错的。想去健身,进行提升和锻炼”。

据社调中心的数据,95.3%的受访青年感到,年轻人在消费上更加“精明”了。

不购置用不上的东西、不从众、不盲目,梁晔现在很享受自己的消费状态——让自己精神满足的消费更重要。

龚如诗觉得,从看重商品外观到关注实用性,自己的消费观逐渐变得积极正向,“至于以后的消费习惯,会更加理智,也会关注一些理财知识,想更好地作规划”。

90后小婷说,当直播间里充斥着“买它”的高喊声,当社交平台上遍布好物分享时,在下单前多想一下很重要,“不是把消费当作洪水猛兽,而是‘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分不掏’。”她觉得理性消费,可以让自己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时多一些心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徐欣怡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1869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