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用华夏文明的力量守护世界文明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2-25 06:50:42 0 文物 中国 阿富汗

几十年来,从联合开展濒危遗产的保护,到积极参与冲突地区遗产事务的国际治理,中国文物工作者也经历了从单纯修文物、执行任务,到紧跟国际趋势,扩展视野,实现文明智慧交流互鉴的过程。

◎本报记者 张盖伦

“1959年8月,蒙古国文化部一处长忽然来京,催促余工和我即日赴蒙参与维修工作。当时我患癞痢未愈,不得不带上合维素之类药物,急匆匆随余工第二次来到了乌兰巴托……”

这是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技术员李竹君对20世纪60年代援助蒙古国维修古建筑的回忆。

这一项目也开启了中国文物工作者走出国门,保护遇险文化遗产的历程。

几十年来,从联合开展濒危遗产的保护,到积极参与冲突地区遗产事务的国际治理,中国文物工作者也经历了从单纯修文物、执行任务,到紧跟国际趋势,扩展视野,实现文明智慧交流互鉴的过程。

保护遇险的文化遗产,为困难中的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是一份崇高的事业,中国始终在场。

以真诚务实,拯救他国濒危文物古迹

李竹君提到的援助项目,其实始于1957年。

根据中蒙文化合作协定,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前身)委派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支持蒙古的古迹修缮。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工程师余鸣谦和技术员李竹君赴蒙古,对乌兰巴托兴仁寺和博格达汗宫两处喇嘛庙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完成了修复设计方案。

然而,由于此次修复项目技术难度较大且工艺要求高,还需在蒙古国40周年国庆之前修复完毕。即将开工之时,蒙方强烈请求中国专家再赴现场亲自指导。

李竹君回忆,当时蒙古国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上几乎是空白,工作条件很差。天气寒冷,建筑工人在工棚内砌火墙取暖;人员不足,从国内又抽调选拔了25名古建工人;当地修复材料短缺,中国提供青砖灰瓦、生桐油、颜料等许多材料。油漆彩画工程涉及每一座建筑物,于是他们招用了30多名当地蒙古小工,其中少数是略懂绘画知识的老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中国的师傅一边手把手地培训指导,一边实地操作,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两座残破的喇嘛庙,经过历时两年的维修,最终以整洁朴素的历史新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濒危遗产的保护,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柬埔寨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

20世纪中后期柬埔寨国内战乱期间,吴哥古迹遭受了严重破坏。199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拯救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东京会议上,中国表示,将派遣最优秀的文物专家,无私提供所掌握的修复技术。中国成为吴哥古迹保护行动最早的一批发起国和参与国之一。

吴哥古迹的国际保护行动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992年至2002年是抢救阶段,解决文物安全等基础问题。2002年开始项目进入第二个阶段,帮助当地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文物保护之上的主要目标。2013年底,第三届保护吴哥古迹政府间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个阶段的来临,这个阶段更加突出社区、宗教、生态、旅游等概念。

中国参与吴哥古迹保护行动的三个阶段也呼应着上述三个阶段的特色。

在第一阶段,中国项目组的工作总体上围绕文物本体展开。在第二阶段,中国与柬埔寨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队在修复文物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当地人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文物的修缮改善了周边景观,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自2019年启动王宫遗址项目后,中国在吴哥的工作进入第三个阶段。除了对文物本体进行风险评估和保护修缮外,中柬联合工作队还针对王宫遗址的历史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展示利用和社区协调发展等专题开展研究与设计工作,将中柬文化的宣传交流、专业人员技术教育培训以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工作贯穿整个保护修复过程。

中国参与吴哥古迹的保护至今已近30年,始终没有忘记当年许下的承诺——以真诚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赢得当地人的信赖。

以大国担当,保护冲突地区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会受到岁月侵蚀,会因天灾受损,也会因冲突和动荡,而陷于险境。此时,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一处避难所。

2016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国际大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会议通过了旨在成立“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和“国际文物避难所网络”的《阿布扎比宣言》。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以中国政府代表身份参加会议并作大会发言。2017年下半年,基金转为“冲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盟”,以国际组织形式开始运作。

2017年5月,国家文物局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卢浮宫朗斯分馆和苏黎世国家博物馆共同成为全球三个“国际文物避难所”。2018年至2020年,我国为联盟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2018年6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派代表加入联盟董事会和科学委员会,实质参与管理工作。

这是我国深度参与国际文化遗产治理的体现。

截至2021年12月,联盟已经在近30个国家开展了150个项目。比如,波黑国家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战争中受到重创,联盟划拨了60万美元用于该博物馆考古部和自然遗产部的重建。埃塞俄比亚的拉里贝拉以其公元11至13世纪修建的嵌入火山岩的教堂而闻名,近年来,风化和腐蚀严重影响着文物本体的安全,埃塞俄比亚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也让这处遗产面临威胁。联盟划拨了15万美元,用于加固文物本体,并针对当地的工匠和遗产专业工作者开展培训。

中国国内的多家博物馆还曾携手接力,共同守护处于危机的阿富汗文物。

20世纪80年代,阿富汗文物工作者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和贵霜帝国等时期的一批珍贵文物。本世纪初,阿政府用这批文物组织了“阿富汗珍宝展”在全球巡展,展示阿富汗文明,也保护文物免遭战火。

2017年3月,该展首次亮相中国,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后,反响热烈。由于后续巡展国取消展览计划,这批文物面临回国后不可预见的风险。这时,国家文物局积极统筹国内资源,责成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阿方协调合作,全力支持阿文物继续在华巡展。

在我驻阿富汗使馆的支持配合下,经多方共同努力,自故宫博物院后,展览又在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香港历史博物馆等八地九家博物馆展出。

在此过程中,中方始终怀着对阿富汗文明的崇敬之心,以尊重、包容和谦虚的态度,与阿方密切沟通协作,推动巡展顺利进行。2020年2月,巡展在最后一站香港结束后,阿方提出将展品运回阿富汗。此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家航空公司停运,运力锐减,国际运费暴涨,文物返阿面临新的困难。中方充分理解和尊重阿方决定,为确保文物安全返阿,多方寻求资源,并在多次论证后制定了详细文物回运方案和安全预案,克服重重困难,协助阿方将文物安全运抵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这3年巡展,展现了我国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大国担当,体现出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的大国风范。

今年1月31日,“冲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第二届捐助方会议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会议并致辞。李群在本次会议上向国际社会提出三点建议——勇担共同的责任、汇聚共同的力量、重塑未来的希望,这也正是中国60多年来援助他国保护其濒危遗产、守护受到冲突威胁的文物古迹时不断摸索和总结思考的智慧。

(注:此文中所用“濒危”概念,指广义上文化遗产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因素而处于不利环境中、亟待保护和修复的客观状况,不是按照“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对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定性。) 【编辑:陈文韬】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1820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