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几千年来,为消灭这只小虫古人操碎了心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2-18 06:56:42 0 蝗虫 蝗灾 古人

研究捕杀方法、设置专门机构……
几千年来,为消灭这只小虫古人操碎了心


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曾经给人类的生命、生活带来无尽的伤害和痛苦。在中国古代的各种自然灾害中,由于一种昆虫引发的灾害尤其值得关注。这种昆虫就是蝗虫。根据郭郛在《中国飞蝗生物学》中的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总共发生了800多次蝗灾。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与蝗虫的长期斗争过程中,人们对蝗虫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越来越系统。

在中国古代,蝗灾是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据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清朝末年,有记载的蝗灾共804次。考虑到历史的记载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际发生的蝗灾次数和危害可能比史志记载的要多。

从地理分布来看,黄河流域是蝗灾的重灾区,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这些省受灾严重,老百姓为此还兴建了大量的“蝗神庙”。其次是长江流域,但这里的蝗灾比黄河流域发生的频次要少很多。

由于缺乏科学的治蝗措施,蝗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如《唐书·五行志》就记载,贞元元年(785年),北方发生大面积蝗灾,“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元史·顺帝本纪·五行志》记载,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发生蝗灾,“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人相食……”

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注意到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域特点,并意识到蝗灾与旱灾之间的关联。对于蝗灾的危害,大部分记载没有确切的人员伤亡情况和财产损失报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蝗灾的严重后果。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具有三对足、两对翅,属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若虫又称为蝻、跳蝻,跟成虫很像,只是个头很小。蝗虫是植食性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对于蝗虫的这些基本知识,我国古人很早就有了认识。

先秦时期也称蝗虫为“螽”,如孔子编订的《春秋》中就说“八月,螽”,又说 “秋,螽,冬,蝝(yuán)生”。汉代董仲舒注释道,这里的“蝝”是跳蝻。我国最早的字典汉代的《说文解字》解释为,“蝗,螽也”。但先秦时期的《礼记·月令》中已有蝗虫的称谓,说明当时两种称谓并存。两晋时期的郭璞对《尔雅》中的“蝝”注释为“蝗子未生翅者”。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蝗虫的幼虫和成虫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与蝗灾的长期斗争中,随着对蝗虫特征及其生活习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古代劳动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渐摸索出一些治蝗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就,彰显了古人的智慧。

古代留存下来了多部治蝗方面的专著,如《捕蝗要诀》《捕蝗考》《捕蝗集要》《治蝗全法》等。在《农政全书》等各类农书、《救荒活命书》等各类荒政著作中,也有大量关于治蝗的记载。

最常用的直接治蝗的方法是捕杀,如鱼箔法、网捕法、抄袋法等。利用蝗虫的趋光性,还可以采用火诱法治蝗。《旧唐书》中有用火引诱蝗虫,然后焚烧掩埋的记载。清代李源的《捕蝗图册》提到,可以在蝗虫密集分布的地方用灯光吸引进行捕杀。《捕蝗考》《农政全书》等都记载过堑坎掩埋法,也就是将蝗虫驱赶到事先挖好的坑中进行掩埋。有些书籍还提到可以养鸡来捕食蝗虫。

在了解到蝗虫不吃某些农作物后,劳动人民意识到可以在蝗灾区种植蝗虫不喜欢吃的作物。由于蝗虫的食物主要是旱地作物,因此明代大学士徐光启提出可以将旱地改为水田。北宋吴遵路为官时,劝导农民栽植豌豆,其产量并未受到蝗灾的影响。

古人不仅针对蝗虫成虫提出了各种防治措施,也想到了消灭蝗虫卵和跳蝻的治本之法。如通过深耕挖出并消灭蝗虫卵,利用各种器具捕捉跳蝻等。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建立了治蝗的专门制度和机构。南宋时期的董煟在《救荒活命书》中总结了当时治蝗的制度和方法,提到宋朝政府机构对治蝗负责人、步骤和资金使用都有规定。明清时期设立了临时性治蝗指挥机构“厂”,并在乡村设置“护田夫”侦查蝗虫卵情况。宋代的朱熹在会稽县任上,曾经公开收购捕捉的蝗虫,规定大蝗一斗,给钱100文,小蝗每升50文。

蝗虫虽然是农业害虫,但古人觉得它也有利用价值,比如可以用作鸭、鸡、猪等家禽或家畜的饲料,蝗虫尸体可以作为肥料,蝗虫可以作为食物食用等。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蝗灾恐怕一时难以根治,然而通过爬梳历史,或许可以找到一些今人可以借鉴的方法。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编辑:叶攀】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1736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