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精准扶贫首倡地的乡村振兴新路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1-26 12:06:05 0 乡村 村民 村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原排碧乡)十八洞村从深度贫困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封闭保守落后到文明开放自信的历史跨越和深刻转变,创造了湘西苗寨千年发展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阶段,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新的起点上,十八洞村进一步突出产业发展、文旅结合、土地整治、乡村治理和发动群众经验模式,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努力为乡村振兴蹚出一条新路子。

“典型引领,正向激励”的群众发动模式

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十八洞村总结过往宝贵经验,进一步在改革发展中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乡村振兴。

调研组在十八洞村了解到,当地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将典型引领和正向激励相结合。

一是在群众中挖掘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在线上,村民每天都可通过《今日十八洞》直播,了解村里的点滴变化,了解当地的典型人物及先进事迹。《今日十八洞》先后直播了龙健、龙金丽、施艳琴等一批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全体村民,营造积极向上、争当创业致富典型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先后有32户群众被媒体宣传推介。

二是通过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正向激励。村民告诉调研组,村里定期组织召开全体村民道德评比大会,连16岁的村民都参与进来了。根据调研,评比以村小组为单位,就遵纪守法、社会公德、自力更生、文明风尚等六个方面互相评分,每户按家庭成员人数计平均分,评分结果当场宣布、张榜公示,按得分结果分等级,90分以上的在家门口贴“五星”牌子。群众评分“争面子”抢先进,精神面貌有了大改善。村支部书记施金通带头免费让出自家责任田,助力村里的各项建设。截至目前,全村累计义务投工5300多个,自愿让出和调换承包土地136亩,支持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每年的11月3日,十八洞村都会举办精准扶贫首倡日的纪念晚会,推出“大评小奖”活动。在晚会上,为通过群众海选、小组评选、网络推选等程序评出的“最美十八洞人”“最美保洁员”“优秀党员”“最清洁户”“最美农家”等优秀村民颁发荣誉证书,每人给予300~1000元不等的奖励。

通过典型引领和正向激励相结合,群众提高了获得感、幸福感,积极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事业,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村民“要我富”到“我要富”“我能富”的转变。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模式

发动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到,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坚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特色种植、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色种养型产业蓬勃发展。当地干部介绍,针对“人多地少”问题,村里按照“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的思路,探索实施了“飞地经济”模式。村里成立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公司,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在县农业园区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基地,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并被授予“出口示范基地”,一些村民得到了分红。养殖业主要以土鸡、蜜蜂为主,昔日“三无”青年龙先兰变成了“养蜂大王”,不仅自己养蜂400多箱,还邀请18户村民组建合作社,带动118户562人一起养蜂,年收入达150万元以上。

资源开发型产业方兴未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是苗绣,村里围绕苗绣产业组建了合作社,与中车株机等企业和本地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创新创意设计,拓展苗绣订单业务,让54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近两年连续年产值40多万元。物质资源主要是十八洞矿泉水的开发,村里引进了企业投资山泉水厂,每年按“50+1”形式给村集体分红,近两年村集体年均分红60万元。十八洞村的标杆式产业来自红色资源的开发。村里围绕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努力建好红色旅游导游、党性教育教师、红领巾讲解员“三支队伍”,打造精品红色教育课堂、党性教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堂,2021年接待参观学习团体3500余批次、14万余人次,十八洞党史学习教育经验在《新闻联播》《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等媒体平台推介。

生态旅游型产业如火如荼。十八洞村是湖南省潇湘“红八景”之一,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获评国家5A景区。村里有高山峡谷、丛林溶洞、传统苗寨、苗族歌舞等旅游资源,是研学和乡村旅游的热点。村里修建了十八洞景区游客中心、脱贫攻坚展厅、电商服务站、特色产品店、金融服务站、游步道、停车场、标识标牌等旅游服务设施。全村有234人参与旅游服务及周边产业,农家乐、民宿发展到20多家,每家年均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近两年,全村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劳务输出业持续巩固。村里针对闲余劳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对接州人社部门,开通“十八洞”专列,积极向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近两年,全村183名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留住乡愁,守正创新”的农村建设模式

来到升级改造后的十八洞村梨子寨,游人如织,古老村寨生机勃勃。

据了解,十八洞村按照“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也不能没有变化”的要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建设总原则,以“留住乡愁”“修旧如故”“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坚持改善基础设施,不搞大拆大建,精准实施水、电、路、房、网、环境治理“六到户”和改厨、改厕、改浴、改圈、危房改造“五改”工程。同时,还结合“花垣变花园大行动”,在全村推行“三治三种一创”(治厕所、治垃圾、治污水;种树、种花、种菜;创美丽农家)。

调研组看到,村里房前屋后都铺上了青石板,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用上了放心电,有意愿的都装上了无线网。截至目前,十八洞村累计实施村组道路建设16.58公里,全村225栋房屋全部进行风貌改造和“厕所革命”,原汁原味的房子更加舒适宜居美观。美丽乡村与留住乡愁结合,十八洞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示范村”。村里的老人家还将幸福生活编成苗歌传唱:“苗家住在金银窝,绿水青山资源多;通水通电又通路,个个过上好生活。”

十八洞村在守正创新中坚定了文化自信,在乡土文明的传承中进行新时代的伟大创新,在守护民族文化印记的基础上实现转变与发展。

十八洞村还把当地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传统贯穿农村建设全过程,使苗寨民宅古色古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圆了村民“幸福美居梦”。绿化、硬化、亮化、美化等建设改造,为古老乡村注入现代文明元素。外引艺术注入生机,内厚本地文化功力,十八洞村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让厚重文化赋能新产业,做好苗山苗水苗寨的保护开发,做实苗歌苗舞苗节的挖掘传承,做细苗绣苗染苗食的创意推广。

凸显本色,乡土文化唤醒乡村原生力量;艺术赋能,激活了特色乡村建设动力。乡村振兴路上的实践探索,使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族传统和谐互动。

“互助五兴,共同富裕”的乡村社会模式

“互助五兴”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是十八洞村探索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新贡献。

“互助五兴”是十八洞村在实践中总结完善、概括提升形成的“村党支部-互助小组-农户”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具体说来,就是“1553”工作机制,即一名党员联系五户群众,结成互助小组,从“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五个方面列出“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开展“户帮户、亲帮亲”活动。全村共组建互助小组41个,实现党员、群众建组全覆盖,解决了许多政府“包”不了、家庭“办”不了、个人“干”不了的事情,形成了“1+1>2”的合力。“互助五兴”形成于脱贫攻坚,发展于乡村振兴,在乡村和谐共富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互助聚焦在乡村产业振兴上。为了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老党员龙冬姐便琢磨着劝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她一家家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反复劝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十八洞,村里的产业得到了发展,老人、小孩也得到了照料,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创业先富的村民传授经验和技术,帮助其他村民创业,或直接拉周围村民入股,实现了全村产业全覆盖。

互助体现在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村民杨成家曾不慎失火,房子烧了,财物没了,杨成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坐在焦黑的废墟上伤心落泪。老支书杨五玉是杨成互助小组的组长,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杨五玉在主题党日活动上号召村民互帮互助,在他的带动下,除了政府帮助,全村家家户户都捐了款,多的捐了两三千元,杨成不久便把新房子建好了。村民脱单的问题,在互助模式下得到很大转变,多数单身村民顺利脱单,“相约十八洞,牵手奔小康”也成了一个牵手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

互助落实到考评制度上。每月主题党日上,大家都要对各小组当月互助活动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评选表彰、推优入党、推选后备干部、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重要依据。村里还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建立了十八洞村“互助五兴”银行。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大家拿着积分券在“互助五兴”银行可以兑换到油盐米面等生活用品,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互助五兴”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以党员和群众建立“互助五兴”小组为基本单元,以党员中心户(小组长户)评比和积分兑换实物激励为抓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办法,在学习、生产、乡风、邻里和绿色五个方面开展互帮互助,把个人致富与集体致富结合起来,使全村达到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愿景,最终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

“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的基层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路上,十八洞村坚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主心骨”“定盘星”作用,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的结构,探索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党群互帮、互助共进的生动格局。

选优配强支部班子。通过“双述双评”制度,注重把讲政治、有文化、能力强、威望高的人选进班子;招录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负责村级办公、行政事宜,提高村务工作效率;积极发展党员,从2013年的16名发展到现在的36名,其中35岁以下年轻党员11名,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党员15名,实现支部年龄结构年轻化。一支懂农村、接地气、本领强、有活力的乡村振兴领导班子,使村支部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着力建设“五化”支部。按照支部设置标准化将支部划分为4个党小组,分别负责公共服务、乡村旅游、农业生产等工作;突出管理服务精细化,为党员设定宣传教育、文明劝导、旅游资讯等8类服务岗位,全方位服务群众;推进工作制度体系化,围绕组织建设、村级管理、村民议事、村务监督等6个方面工作建立科学完备工作制度体系;实现组织生活正常化,规范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聚焦阵地建设规范化,打造村级服务平台,内设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推行“湘西e路通”线上服务平台,村民办事不出村,多种形式代办各类村级事务3218件,群众对村支两委的满意率由68%上升到98%以上。通过“五化”建设真正将党支部建设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突出党支部的带头作用。十八洞村在农民合作组织、产业链、村寨网格上建立党小组,设立产业兴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和夕阳红四个服务党小组,支委成员主动带头担任村苗绣公司、猕猴桃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负责人;选派支部委员到十八洞山泉水有限公司、花垣县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经济组织担任党建指导员,为公司重要决策指导把关。党组织的触角在十八洞村经济发展、公益事业、治安维稳等领域实现全覆盖,有力引领村庄发展,真正发挥了带头人作用:村里修路占地没钱补,党员龙太金主动说“从我家先挖”;村里建腊味车间需要用地,老支书石顺莲自愿把自家的承包地调换给被占地的村民。

十八洞村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全面对标对表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做法在湘西乃至湖南省得到推广。

(调研组成员: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研究员、湖州学院教授毛攀云;光明日报记者龙军、禹爱华、赵嘉伟 执笔:毛攀云、龙军、禹爱华、赵嘉伟)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6日 05版) 【编辑:陈文韬】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1583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