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科普青藏铁路上“冻土”那些事儿

网络编辑 政务 2021-12-25 06:48:21 0 冻土 青藏铁路 中铁
 位于青藏高原海拔4750米的中铁西北院风火山定位观测站。(资料图)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供图

兰州12月24日电 (潘博)中国高原铁路建设辉煌历史的幕后“英雄”之一的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铁西北院”),致力于我国高原铁路特种路基基础的科研与创新工作,为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难题”,埋头苦干了六十年。

2021年,恰好是这条被世人称为“通天之路”“东方哈达”的世界最长且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二十周年,通车并安全运营十五周年,亦是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

图为20世纪70年代风火山观测站科学城。(资料图)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供图

之所以会出现冻土,是因为土壤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水分,当温度降到零度或零度以下,土壤里的水分就会凝结成冰将土壤冻结。冻土对温度变化很敏感,会随着温度的升降“发胖”和“变瘦”。

就如兰州人爱吃的“软儿梨”,当梨被冻得硬邦邦时,因果肉内的水分冻结而膨胀,牙口再好也是“无处下嘴”。但随着温度升高,冻梨融化后就变得软塌塌,只需轻轻吮吸就可品味到清甜的梨汁。

为什么冻土会成为修筑青藏铁路的拦路虎?

中铁西北院科技工作者在风火山观测站收集仪表数据。(资料图)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供图

因为列车需要翻越5000多米的高山,跨越十几公里的山谷,最重要的是还有数百公里的多年冻土挡在那里。在平原地区克服这些困难已是不易,更何况还是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人们在稍动一下就需要氧气瓶的情况下,还怎么铺设铁轨、架设桥梁?

此外,冰在融化成水的时候体积要缩小,水在冻结成冰的时候体积要膨胀。自然界这个通俗的原理,造成冻土区在冬夏两季形成了冻胀隆起和融化下沉,这种不稳定的地质变化直接导致难以在冻土地区修筑公路、铁路、桥梁、房屋。克服这种冻胀和融沉给冻土区工程建设带来的巨大困难,成为在青藏高原冻土区修建铁路的核心技术难题。

中铁西北院科技工作者肩挑手扛运送地质钻机。(资料图)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供图

青藏铁路穿越了连续多年冻土区545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年平均地温低于-1.0℃多年冻土区160公里,年平均地温高于-1.0℃多年冻土区275公里,融区110公里。)因此,青藏铁路的修建面临着分布更为广泛的高温和高含冰量冻土问题,而且必须充分考虑全球气温升高以及运营期间的人为活动、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地质病害等不良影响。因此,冻土问题是修建青藏铁路所面临的最大难关,也是确保青藏铁路工程质量稳定和安全运营最关键的问题。

图为中铁西北院清水河桩基试验场。(资料图)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供图

在这个挑战“不可能”的过程中,中铁西北院完成了两项工作:一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建起了青藏高原上惟一一个全年有人值守的风火山冻土观测站(海拔4750米),积累了科研大数据;二是以攻克筑路难题为目的,修建了第一条(长483米)冻土试验路基,开展了一系列工程试验。

风火山(又名隆青吉布山),因其山体呈红褐色,十分醒目,好像被烈火焚烧了无数次,故而得名。风火山地区气候环境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5~7℃,最低气温达-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左右,被喻为“生命禁区”。

图为热棒技术在青藏铁路冻土区的应用。(资料图)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供图

风火山地区集中了修建青藏铁路“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三大世界级科技难题,也被前来考察的国外专家们断言过,“青藏铁路不可能通过风火山”。

但早在1961年,中铁西北院的科技人员就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腹地,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海拔最高、观测项目最多、全年值守的高原冻土定位观测站,也是国内最早进行冻土观测和研究的科研机构,先后开展了区域冻土、冻土力学、热学、路基、桥涵、房建、给排水、建筑材料、生态环保等9个专业领域36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29项重大科研成果,连续测取了1500万组数据,为破解多年冻土这一世界性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决策修建青藏铁路提供了技术支撑。

图为青藏铁路通车后列车经过中铁西北院风火山观测站。(资料图)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供图

1976年,中铁西北院科研人员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风火山,修建了第一条(长483米)试验路基,被称为“没有铺钢轨的铁路”。科研人员采用不同的路基断面形式和防护措施,把试验路基分为了23个试验段。包括路堤、路堑、L形柔性挡土墙、试验涵洞。

同时,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防护形式,在边坡或基底铺设了草皮、粘土、沥青膨胀珍珠岩、酚醛树脂板、加气混凝土、泡沫塑料、水泥珍珠岩板共七种保温材料,采用不同的边坡坡率和防排水措施进行观察试验。并提出了厚层地下冰地段路基工程的设计原则、断面形式和防护措施,路基工程保温的防排水措施,进而掌握了冻土路基人为上限和冻胀变化规律,取得了厚层地下冰地段路基工程设计和施工经验。

中铁西北院已故冻土专家刘铁良,在对风火山483米试验路基的长期观测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在高原冻土地区通过铺设草皮,植被来保护铁路路基的办法,其所运用的数据和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出青藏高原冻土地区路堑边坡保温层的最佳厚度,开创性地解决了青藏铁路路基保护问题。他的这一理论成果被国内高原冻土学术界称为“铁良公式”。

图为青藏铁路成功穿越冻土区。(资料图)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供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中铁西北院挑战冻土“不可能”的任务,反观这一段青藏铁路冻土研究的过程,可以说风火山冻土科研基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系统地承载了冻土区筑路核心关键技术的机理研究任务,开创性地破解了冻土路基难题,强有力地支撑青藏铁路成功穿越多年冻土区,实现了青藏铁路设计时提出的“冻土区行车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非冻土区行车速度达到120公里/小时”的高标准。

如今,风火山冻土科研基地仍然像一座灯塔坚守在青藏高原上,通过在路基埋设物联网元件,实现了实时、自动、持续测取冻土数据,并将监测数据同步发往格尔木冻土工程试验室,通过冻土路基预警监测系统软件分析数据做出判断或发出预警,从而为青藏铁路今后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中铁西北院三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挑战了世界级的“不可能”,获得了中组部“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等殊荣,留下了“以苦为荣,勇于创新,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风火山精神。(完)

【编辑:田博群】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1034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