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与年老的父母难相处,怎么办

网络编辑 政务 2021-12-24 07:04:49 0 父母 母亲 倩倩

与年老的父母难相处,怎么办

度过了“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之后,三十而立的年轻人可能没想到,在与年老的父母相处中又面临新的问题。

有的学霸青年一路超越旁人,却处理不来和父母的矛盾;有的职场青年表面光鲜亮丽,家庭状况却一团糟;有的新手爸妈拜托上一代帮忙带娃,育儿理念却南辕北辙……随着父母迈入老年,两代人因为生活习惯、性格和观念的不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矛盾。

退休后的母亲,所有缺点“封印”全部解除

柴倩倩今年31岁,3年前博士毕业后在上海一所高校任教师。从小聪明勤奋的她,不曾在升学和求职道路上遇到太大的挫败,带给她最多烦恼的,是退休后频频让自己不痛快的“戏精”母亲。

柴倩倩形容,母亲从10年前自己在北京读大四那年开始出状况,姑且可以理解为“CPU不够用”,很难和女儿共情。

那时,获得保研机会的柴倩倩计划和男友一起准备英语考试、出国读博,没想到母亲完全不支持自己。“她告诉我,已经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在郊区买了房子,准备从市区搬过去,只是因为楼下邻居很八卦、爱说闲话;还说没钱支持我考英语、出国,让我赶紧回上海工作,挣钱还房贷。其实,她说的情况都不是真的。”

母亲为什么会这样?柴倩倩推测,这可能是一种长期“家里蹲”、没有事做引起的心理问题:“退休后的父母相当于从社会人变回自然人,所有缺点‘封印’全部解除。我妈就是这样,平时就非常爱面子、在意别人的眼光,遇到一点事就容易激动。”

类似的情况频繁发生。读研期间,柴倩倩偶然听说学校要推荐学生出国读博,而且会提供较高的奖学金,就准备报名,母亲得知非常高兴,转头便向几个“老姐妹”炫耀。第二天,柴倩倩问过老师后明白,这是条“过期”消息,母亲知道后非但没有安慰女儿,反而勃然大怒。现在想起来,柴倩倩还觉得委屈:“她的怒火无处发泄,非说是我报名晚了才错过机会,骂我‘十三点’,重复了不知多少遍,还跟她的老姐妹说这事全怪我。”

这几年,柴倩倩虽然和母亲同城不同住,还是矛盾无数;父亲因病去世后,母女间争吵愈发频繁。“都是因为生活琐事日积月累,比如前两天,她因为我没有按她的吩咐买一件高领羊毛衫,就把我一顿数落。”柴倩倩抱怨,“总之我干什么她都要评头论足,她自己的生活百无聊赖,就喜欢很细致地管我。”

柴倩倩一度以为妈妈的偏执是年老后精神状况不太好,于是努力去解决问题,带母亲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问诊,结果让她哭笑不得:“给她挂了老年科的号,心理量表拿来一做,分数高达98分!医生说她完全没问题,所以我只能继续承受了!”现在的柴倩倩,依然在母女矛盾中挣扎。

长大后才发现,父母的“重男轻女”不是开玩笑

同为单身职场女青年,今年30岁的张文英有着和柴倩倩不一样的烦恼,但根源同样来自父母。

张文英来自陕西农村,父亲今年56岁,不善言谈、勤勤恳恳靠种地和开车拉煤赚钱;母亲53岁,性急要强、不甘人后,里里外外一把手。性格一强一弱的父母,也培养了一双同样性格的儿女:哥哥从小被溺爱着长大,性格懒散;女儿自小懂事要强,上大学选专业、找工作换城市都由自己决定。

“小时候总听爸妈开玩笑说,儿子以后会给我们养老,女儿读书费钱,以后得把钱还回来。没想到现在真的‘兑现’了。”

张文英无奈地说:哥哥大专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为母亲心疼他,他就回了老家,由父母安排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娃后和父母同住,想吃啥母亲就做啥,一年胖了40斤。而她自己,在北京读研期间,靠学校补助和兼职经济独立了,毕业一年后去了杭州,有一份虽忙碌但合意的工作,逢年过节给父母贴些钱,都被父母用于还哥哥的房贷。

小时候,张文英没有意识到父母对儿女区别对待,只觉得“哥哥不懂事,那我就懂事些”。几年前,哥哥因为结婚的问题和父母矛盾激化:父母嫌哥哥工资低又不上进,买房买车还要挑好的;哥哥却觉得父母思想老旧、无法沟通,没有能力替他安排更好的生活。

三个家人吵起架来谁也不愿退让,远在北京的张文英努力去调解:“我常常在晚上10点多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微信上我哥‘吐槽’,回家后在电话里安慰哭泣的妈妈,再悄悄打给我爸,让他多体谅妈妈。当我把三个人安抚完,有时候已经夜里12点多了……”

“没有人关心我过得好不好。我那时刚毕业,在北京一家创业公司工作,经常加班、压力大,天天挤地铁,房租还高,过得很不开心,对前途充满迷茫,但我无处可说。”

久而久之,张文英意识到父母和哥哥只想“吐槽”,不想解决问题;面对儿女之间的矛盾也只会和稀泥。她不想再当“情感垃圾桶”,接到家人的电话和微信,总是过很久才回复。

更重要的是,她意识到父母骨子里真的是“重男轻女”:哥哥再怎么不上进,仍然要替他买房、买车还贷,帮他照顾孩子,因为“养儿防老,只有那么一个儿子,我们不帮衬谁帮衬”。

随着阅历的增长,张文英看开了。她明白父母和哥哥的状况是“相爱相杀”,牵扯不断。她不再试图“解决他们的问题”,当妈妈再来找她“吐槽”哥哥时,她会直接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她主动减少打电话的频率,一两个月才联系一次,父母也只知道她很忙。

由于疫情原因,张文英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上一次回家还是去年国庆假期。“今年我依然不打算回去,明年五一节如果疫情好转,我会回去看一看、待几天。现在这样保持一定距离对彼此都好,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她平静地说。

育儿理念南辕北辙,背后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

23岁那年,西北女孩李一苇只身来到香港求学,她慢慢适应了这个水泥森林般的城市,在这里成家立业。今年夏天,她和丈夫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双职工家庭、生活节奏快,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在年初,李一苇接母亲过来同住,好帮忙带娃。

从18岁离开家上大学开始,已经15年没和父母长期同住的李一苇,在朝夕相处间重新认识了母亲,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她感叹:“小时候对父母总是仰视的,我们从未平等交流过,现在从我们育儿理念的差异中,渐渐明白冲突背后是过去深层次问题的延续。”

“以最小的事儿举例吧。”李一苇说,“宝宝哭闹的时候,我会温柔地去安抚他,而我妈妈却总是不耐烦地训斥:‘你怎么老是哭!’‘你怎么能吃手!’”

“虽然孩子还小,还不会有记忆,但这些指责性的语言却让我敏感地想起自己小时候。我就是在这样打压型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

一年来,李一苇读了不少讲心理学和家庭关系的文章和书,主动参与修复亲密关系的工作坊,寻求专业意见,不断回想、反思,揭开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疤”,然后自我疗愈。

在此过程中,她从自己身上看到了母亲的影子:“反思自己,我对妈妈说话也总是没有耐心,有时会说一些难听刺耳的话,根源在于,我小时候也是被这样对待的。我们没有学会用别的方式交流。”

当了妈妈的李一苇,在忙碌和挫折中成长了。她知道以母亲的年纪,也许很难改变性格,她逐渐学会包容母亲的情绪,分清有些时候不是自己的错;她也学会了遇到麻烦,要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原地自怜和抱怨。

在香港这个快节奏的城市,身为教师的李一苇,休完14周产假就回到学校上班,每天“连轴转”:早上5点半起床、7点半到校,上午上课, 下午4点半下班后马上回家,接替母亲带孩子,直到晚上9点哄睡孩子后才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和身边的香港年轻妈妈不同,她还坚持母乳喂养,当一个上班“背奶”的妈妈。日夜辛苦中,她发现自己仿佛“超人”,能完成过去难以想象的繁重任务。

她想给所有遭遇相处难题的年轻人提供建议和祝福:“不要停滞不前,不要纠结于眼前事物,要把期待寄托于自身,多抱抱那个在原生家庭中受伤的自己,用成长型思维面对问题,相信事情不会一成不变。”

(据受访者要求,柴倩倩、张文英、李一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1019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