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火灾事故调查员李兴刚17年进出火场 找寻火灾“真凶”

网络编辑 政务 2021-12-23 17:49:13 0 火灾 火场 调查员

火灾事故调查员李兴刚17年进出火场,刨根问底找寻火灾“真凶”,让人们警醒,让问题得到改进

火场“福尔摩斯”与废墟无声对话

20平方米的小屋被火舌肆意舔过,焦煳味和无奈感沉甸甸压下来,被漆黑的承重墙勉力支撑着,在旁人眼里,这个曾经的家,无疑已是废墟一片。

李兴刚拎着工具箱,跨过警戒线,小心翼翼迈进满地的物品残骸间,消防救援时留下的水渍裹着灰烬,浸湿了他的裤脚。环顾屋内,李兴刚很快锁定一个角落,那里墙皮斑驳的痕迹比别处更加明显,残留的木头书柜炭化程度也更重。李兴刚心里有了数。

索迹寻踪、让灰烬“说话”,他的任务就是直奔起火点、找出火灾“真凶”。这么做,既是为了搞清火灾背后的原因,又是为了让人们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作为一名火灾事故调查工程师,只要跨进火场,就得给事主、给公众一个交代,不刨根问底揪出“真凶”,李兴刚觉得,连自己心里那道关都过不去。

通过蛛丝马迹探寻答案

李兴刚今年42岁,头发白了一多半,同事时不时打趣一二,“你这是为火查白了头啊。”他听了赧然一笑。同事们跟他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也有点特别,“你最近外出少啊,看来火灾控制得不错。”

的确,作为北京市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法制与社会消防工作科的一名火灾事故调查工程师,李兴刚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不在办公室,他的战场在废墟里,在火场残骸之上。

一场严重火灾后,现场往往只剩下漆黑的墙壁、凌乱的残骸,而救火过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对现场造成破坏。起火点在哪?起火原因是什么?诸多待解的疑问,需要火灾事故调查员跨过警戒线,仔细辨别每一片残碎的金属、每一段烧焦的电线,通过蛛丝马迹探寻答案。

李兴刚是历史学专业出身,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考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消防总队(现为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经过半年军事化管理集训、一年多基层消防救援中队锻炼,2004年,他进入火灾调查处,成为一名火灾事故调查员。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李兴刚觉得,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与火场无声对话,两个看似相隔很远的行业,其实秉持的是同一个重要原则——讲证据。

而不管是人证还是物证,单一的说法都不可靠,痕迹看上去是固定的,但有时候也会“说谎”——火灾扑救、人员撤离,都可能对现场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干扰火灾调查员的判断;物品的原始摆放位置、家用电器的开关情况,甚至是事发时窗外的风向,也可能将调查导向错误的方向。

李兴刚有过被误导的经历,现场痕迹告诉他,起火部位在窗台下,但其他痕迹又表明,火是从另一个方向蔓延过去的。矛盾的痕迹物证,需要他找到更多证据佐证或者推翻。

火灾发生的原因复杂,世界上不会有两场相同的火情。在李兴刚看来,任何火场,大到几万平方米,小到几平方米,只要不是人为纵火或者爆炸起火,一般来说只有一个起火部位。它就像火灾真相的“七寸”,精准地找到它,是火灾调查的基础,也是一名有经验的火灾调查员要具备的基本功。

火场磨砺积累经验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才第一次出现火灾勘查专业,更多实用理论,靠的是前辈们在火场里经年的摸索积累。

入行之初的李兴刚,揣着此前的专业培训知识,作为助手跟着前辈进场,直接一脸懵圈,“都过了火,全是残骸,无从下手。”但师父往往只需扫视一圈,就能有大概方向。那时他觉得,自己的师父是“火眼金睛”。

经过近两年“多跑”“多悟”的火场磨砺,李兴刚才真正懂得,师父的敏锐背后,是经验打磨出的紧密逻辑研判——过火木质结构的塌落是有迹可循的,炭化程度不一,严重处一般指向起火点;同样是变形变色的金属,但损坏程度细微的差别,就是现场能够“开口说话”的物证。

“这些痕迹就摆在那里,但如果光看、只听,不自己找规律,下一次到现场仍旧大脑一片空白。”5年前,马博从中队来到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机关,跟着李兴刚学习火灾事故调查,也一度经历过师父当年的茫然,李兴刚又把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徒弟。

一脉相承地,李兴刚的经验也大多来自火场,其间,有抽丝剥茧终获真相的释然,也有自我督促不敢稍忘的遗憾。

独立工作的头几年,一个现场让李兴刚印象深刻。当时起火的,是大兴区一处平房。救援人员在屋内发现一对已经遇难的母女,她们双膝跪地,脸朝下趴在床边,身上没有过火痕迹,初步判断是浓烟吸入过量死亡。然而两天后,尸检报告显示,二人心脏位置有出血点,属于他杀,而火灾很有可能是嫌疑人要毁尸灭迹。公安部门进一步开展调查追踪,没多久,嫌疑人被捉拿归案,也对杀人纵火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案子虽然破了,但李兴刚回忆说,在现场一看到遗体,他心里就产生了疑惑——起火点就在床边,母女俩却没有逃生的举动。“如果我当时经验丰富,或许一眼就能看出她们在火灾发生前已经死亡,真相就会早一点到来,嫌疑人就会早点落网。”

李兴刚把这件事当作一次警醒,不断告诫自己,还可以再细致、再认真、再执着一些。

多年后,他再次遇到似曾相识的现场。冬日的果园自建房内,母子四人的尸骸已被烧焦,现场调查人员初步研判为炉火引燃杂物引发火灾。但李兴刚和同事们觉得不对,就算一家人在睡梦中没来得及逃生,也不太可能全部整齐地躺在床上。在继续勘查现场时,他发现门板上写有一个电话号码。“外来务工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北京没有亲友,那这个写在门上的电话会是谁的?”

这一次,他没放过细节,第一时间把线索告知警方。在联系电话号码主人时,对方躲闪的言辞引起了警方注意,经过进一步调查和审讯,证实了号码主人就是制造了凶杀案后又纵火的嫌疑人。

拒绝浅尝辄止

在徒弟马博的眼里,李兴刚的认真细致和一股子较真劲儿已经到了极致,“他拒绝浅尝辄止,凡事都要刨根问底。”

举例来说,近些年来,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发,李兴刚和同事会学习电池制作安装技术;电器电路引发的火灾现在仍是居民火灾的主要原因,他要去认识不断更新迭代的家用电器,废墟灰烬就是他的第一手课堂。

物证之外,人证也是火灾调查的关键,长期的工作经验让他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见什么人问什么话。”“每个人看待火灾的角度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对看到的情况还原度也不尽相同。”

为此,李兴刚要问得足够详细,“你当时在什么位置?当时是什么时间?当时光线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是烟还是明火,火苗腾起有多高?烟弥漫范围有多大?”

哪怕是在同一起事故中,询问不同对象,问题也不尽相同,李兴刚举例,在一起高校化学实验室爆炸事故后,询问项目老师的重点在于实验材料、药剂种类、性质、数量,而询问实验员,则要侧重实验操作细节和是否按照规范操作。

问不清,搞不透,李兴刚觉得连自己心里这关都过不去。一起火灾中,两间干货仓库起火,商家损失严重。通过现场勘查,李兴刚很快找出了起火点,但事故原因悬而未解,李兴刚就是安不下心——临近搬迁的仓库早已拉闸断电,不存在电路故障;通过监控,排除了人员滞留仓库吸烟的可能;仓库里放的是蘑菇等干货,也没有自燃条件。“真凶”究竟是什么?

几番进出仓库,他终于发现,仓库角落里的一包粉末物质很可疑,虽然被火烧得差不多,但看得出有别于食品。仓库主辨认了好久才想起,这是他特意放置的干燥剂。经实验室检验,这包干燥剂内有易燃化学物质,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它成为了这次火灾的元凶。

17年进出火场,李兴刚的调查结果五花八门,有些起火原因看似“无巧不成书”,却值得所有人警惕:一户人家阳台起火,没想到“肇事者”是窗台上的水晶球,在阳光照射下,它像个凸透镜一样,聚焦点升温,最终引燃周围杂物;还有汽车座椅着火,竟然是乘客下车后座椅自动后移,挤压了偶然掉落到下方的打火机点火按钮。

调查为了让人们警醒

李兴刚的同事们常说,火灾事故调查是消防救援机关单位里最基层的岗位,但也是需要在外工作时间最久的岗位。

重大事故发生后,李兴刚往往会被抽调到专案组,半个月、一个月不回家再正常不过。就算在平时,手机也得保持24小时开机。火灾的发生都是偶然,无论调查人员是在休息中还是睡梦中,火情就是命令。

这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对调查员的生理和心理也是巨大的双重考验。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海淀区一房屋起火,初步判断是由电线短路所引发,但要最终下定论,需要更确凿的事实证据。电线短路后通常会发生熔断,在现场找到电线熔断后形成的熔珠,就是确定火灾原因的关键。

为此,李兴刚和同事顶着照明灯,在寒冬腊月的冷水里泡了三四个小时,冻得直打哆嗦,清洗出了好几十米长的电线后,终于找到了只有半颗米粒大的熔珠。

还有一次火灾,起火点位于地下空间,物品烧焦后的气味久不散去,李兴刚佩戴着防毒面具、护目镜,通风设备也一直在出口处运行,但只要工作10分钟以上,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流。那次专案组的现场调查进行了近一个月,马博还记得,任务结束后,师父得了肺炎住了院。

偶尔还会有外伤。需要提取物证时,搬挪家具残骸和坍塌的木质结构、金属框架也是常有的事儿,皮肤划伤、磕碰也就在所难免。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专职火灾事故调查员干了几年后,会考虑调到别的岗位。其实,参加工作一年后,李兴刚就拿过全北京消防系统“3+x”技能比武第一名,获得过三等功,有了调入机关工作的机会。

但是,成为火灾事故调查员以后,他对生活和人的理解渐渐发生了变化。灾难来临时,人们忙着逃生,忙着救援,有人因火逝去,有人家破人亡,也有人身陷囹圄,还有人一蹶不振,尽是各种况味的悲欢离合。李兴刚觉得,比起刚工作的时候,自己更静得下心了,也更通透了。与火场废墟进行无声对话,是他最冷静克制的时刻——手里有责,要给亡者交代,给事主交代,给公众交代,也给自己交代。

在李兴刚看来,重大火灾的背后,往往会涉及多方责任,有监管不力、有私下交易、有质量问题,还有长期对安全隐患的漠视。火灾原因调查,为了让人们警醒,也为了让这些问题一步步得到改进。比如,十几年前,居民楼着火后蔓延速度快,后来经过调查,发现症结在于建筑外保温材料耐火等级低。这些年,住建部门提升了要求规格,曾经“火烧连营”的情况几乎绝迹。

李兴刚说,进步在一点点发生,这便是他工作的意义。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田博群】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1003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