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老西藏精神”引领雪域高原巨变!追寻西藏的发展“密码”

网络编辑 国内 2021-11-24 23:56:29 0 西藏 青稞 精神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驻藏部队官兵、援藏干部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伟大历程中,孕育、传承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这一代代默默的奉献者、舍身忘我的奋斗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建设者,用行动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短短70年时间,在西藏实现了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进步。

老西藏精神:雪域高原的精神脊梁

“老西藏精神”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0年3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为和平解放西藏,爬雪山、涉激流、忍饥寒,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喜马拉雅山上插上了五星红旗。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汪德军:进藏部队每一个干部战士身上要背70多斤的物资,徒步走进西藏。在翻越西藏大山大河过程中,干部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一路为西藏老百姓看病送药,让我们西藏老百姓首先认识了解放军,认识了共产党。

西藏和平解放后,十八军将士继续扎根高原,开荒种地、修筑道路、发展生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与西藏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创业、英勇斗争、攻坚克难,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而为了让西藏各族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励下,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建起了西藏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条公路、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小学、第一座农场等,为西藏现代化建设打下重要基础。

总台记者 李朕:林周是拉萨最大的农业县,有着“拉萨粮仓”的美誉。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乱石荒地”。从1965年开始,一批批支边知识青年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开发边疆,建设农垦”,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藏干部一起,发扬“老西藏精神”,将原先的荒滩变成了粮仓。

一茬又一茬的援藏干部支援西藏,他们用实际行动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使“老西藏精神”历久弥新。两次进藏工作的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就是其中一员。

孔繁森,1992年底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为了加快阿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1994年11月,孔繁森不幸因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如今,学习和发扬“孔繁森精神”,成为西藏传承“老西藏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汪德军:孔繁森精神也是老西藏精神的延续,孔繁森精神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在世界屋脊上树立了一座座的丰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是因为一代代驻藏官兵、援藏干部,一批批的优秀共产党员等,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发扬“老西藏精神”,才有了今天西藏各项事业加快发展。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部青稞改良史 折射老西藏精神70年传承

青稞是藏族百姓的主粮,青稞产业也是西藏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励带动下,如今以青稞为代表的农作物良种在雪域高原三次更新换代,青稞从过去的救命粮发展为现在的致富粮,“老西藏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之光。

这段时间,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唐亚伟和工作人员来到拉萨市达孜区塘嘎乡塘嘎村,走进村民家里,了解他们试种的青稞新品种的收成情况。这个新品种在生产示范推广与应用上,今年已进入第四年。

拉萨市达孜区塘嘎乡塘嘎村9组村民 达娃:(农业研究所)给了我们1500亩的良种进行试种,今年长势非常好,一亩地可以出800到900斤,大家非常喜欢。这个良种一方面产量非常高,另一方面抗倒伏。我们收割很方便,秸秆的量也比其他的品种要多。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青稞平均亩产只有80公斤左右,产量极低。为了提高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高原,通过不懈努力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150余个,青稞平均亩产提高到了2021年的382公斤。

如今,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们,仍在不断进行着新品种的改良选育。然而,一个新品种的培育绝非易事,几千份材料的选择,配置不同的杂交组合,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观察、鉴定与等待,都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品种。遇到难题,唐亚伟就会走到农业所北面的3号试验田,这是西藏和平解放后,进藏部队在西藏开荒的第一块耕地。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 唐亚伟:这些科学家们肩扛手搬,把这块地由河滩地变为现在优质的耕地。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能创造出一些丰硕的成果,做不出比他们更好的、更优秀的成果,那就愧对于老革命者对我们的期望。

正是一代代农业科技人员传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西藏青稞产业不断结出新的成果。2021年西藏全区青稞种植面积达218万亩,青稞生产基地内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区青稞产量将达80万吨。

青稞产业的发展为“老西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最新统计,2021年西藏全区52家青稞加工企业,青稞加工转化将达到16万吨,青稞加工年产值超过14亿元,已研发糕点、醋等系列青稞产品80多个品种。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王冠杰:“十四五”时期,全区广大农业工作者将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扎实推进青稞产业向前发展,力争到2025年青稞单产再提高50斤,实现青稞产业价值链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延长,不断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 【编辑:苏亦瑜】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972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