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解辛平:英雄的军队 胜利的征程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8-01 17:43:38 0 人民军队 军队 中国

95载,弹指一挥间。人民军队诞生那一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石英钟,人类战争在计时工具进化的精确谐振中,脚步变得更加急迫而混乱;也是在那一年,“不确定性原理”从实验室里走出,原子尺度的小小粒子开始改变世界。

今天,“不确定性”依然是压在世界头顶的乌云。冷战思维大行其道,霸权主义依旧横行,战火硝烟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暗礁密布,人类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仍在胶着持续……

中国要和平,中国要发展,中国要稳定,中国要复兴,但某些敌对势力却蓄意捣乱、羁绊掣肘、丑化打压、抹黑讹诈、威胁恫吓……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的世界,充满“不确定”的目光。网络互动平台上,一位网友的提问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果发生战争,30多年没打过仗的解放军还能打赢吗?”

这样的目光并不陌生。95年来,“敢不敢”“能不能”“行不行”——种种来自我们自己的、对手的、世界的疑问,伴随着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迎着这些目光,英雄的人民军队用一往无前的胜利征程,把多少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多少不行变成了行,把多少问号变成了叹号。

英雄的人民军队用雄壮嘹亮的军歌,向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宣告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卢沟桥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两首后来成为国歌和军歌的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将人们拉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起来!起来!起来!”“向前!向前!向前!”一个民族的强国梦和强军梦,浓缩在这两首歌里。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句话诞生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一个民族和一支军队抵御外侮的呐喊;今天,强军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我们更有底气说出这句铮铮誓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强调:“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多少故事、多少记忆,都是从天安门起笔。“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一次次“军力方程”与“国运方程”的血火演算,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也铭刻着深深的历史伤痛。

8月1日,这一标注着人民军队光荣与梦想的日子,也记载着中国近代史上另一支军队的惨败与悲怆。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战后谈判,日本趾高气扬。在侵略者眼中:两国力量相等,外交就是力量;两国力量悬殊,力量就是外交。

积贫积弱的中国,沉沦在上一个百年变局中,也用“剜心之痛”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

强国必须强军——中华民族千呼万唤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无数先辈渴盼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国家由大向强跃升需要的也是一支强大的军队。

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从无到有,拥“有”的是不可战胜的意志力量;从小到大,变“大”的是不可战胜的意志力量;从弱到强,更“强”的也是不可战胜的意志力量。

当今世界,变局激荡、秩序重塑,正经历着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依然没有改变。

《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一部美国学者威廉·恩道尔写的畅销书,勾勒出了世界地缘政治斗争场景,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孤立中国,制造危机,重创直至扼杀中国发展的种种图谋伎俩。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一部西方人制作的纪录片在互联网上传播:“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外国军事基地密密匝匝,像绳索一样,牢牢套住了中国的脖颈……”

纵览历史兴衰规律,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风险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这两个时期,国家武装力量的强弱,都是影响国运的重要砝码。

力不如人的时候,一支军队的强大靠不惧一战来宣示;势均力敌的时候,一支军队的强大靠控局塑势来显示;实力碾压的时候,一支军队的强大靠未战先慑来昭示。

我们这支军队的性格,就写在他的履历中——

百万雄师渡江之际,面对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悍然挑衅,我坚决打击!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我毅然出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之际,面对错判形势的猖狂侵略者,我断然出手!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之际,面对犯我边境的侵略行径,我雷霆反击!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党旗、国旗、军旗引导浩荡铁流,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不信邪、不怕鬼”的军队,也是一支“敢碰硬、敢亮剑”的军队。我们过去不曾屈服,今日更不会手软。

2022年,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中国军队的声音响彻世界:“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军队的决心意志和强大能力。”

(二)

在人类战争史上,这是一支一再被对手轻视、一再被对手误判的军队。

侵华日军没有把这支军队放在眼里,国民党军队没有把这支军队放在眼里,美军更没有把这支军队放在眼里……然而一支支不可一世的军队都在较量之后,发出“这支军队不可战胜”的慨叹。

我们这支军队曾经到处捡别人的武器,“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这支军队曾经把敌人当成“运输大队长”,“靠双脚跑赢汽车轮子”;我们这支军队曾经缺衣少食,“一把炒面一把雪”……

我们踏平坎坷,踏破荆棘,站起来就决不会跪下去,更不是几句恫吓、几艘军舰就能吓倒的!

不可战胜的传奇,书写在世界尊敬的目光中。

美国学者贝文·亚历山大,这位军人出身的军事历史学家,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写道:“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这位参与指挥诺曼底登陆的二战名将,在访问中国后,看到了一支军队骨子里的力量:“我要告诫我的同行,不要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

不可战胜的承诺,镌刻在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里。

“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这一幕,让很多人泪流满面。军史中,人民军队有太多太多的“第七穿插连”。

在国家博物馆的陈列窗里,摆放着一铲来自上甘岭阵地的泥土。其中,土和弹片的比例几乎是1∶1。43天里,美军在这片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阵地最终还在志愿军手中!从此,上甘岭成为美军的“伤心岭”。

多少次艰苦卓绝的战斗,我军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投降,誓与阵地共存亡,誓让敌人血债血偿!敌人发出喟叹:中国军队不好惹,也惹不得!

不可战胜的意志,让敌人胆寒,让我们血热。

人民军队10位元帅身上共有16个“弹孔”,10位大将身上共有37个“弹孔”,1600多位开国将军身上的枪弹创伤累积起来,足以写下一项前所未有的纪录。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一个个立身为旗的忠魂,猎猎燃烧着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默默诉说着何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力量,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魄;这力量,是“哪怕只剩最后一人,也要战至最后一刻”的钢铁意志;这力量,更是“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说:这一年,还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感动了中国的8个字,是战士陈祥榕生前留下的战斗口号。如今,一块昆仑石静静陪伴着这位永远19岁的烈士。

江山如画,看我强军英豪!喀喇昆仑见证了这群不怕牺牲的勇士,巍巍雪山见证了这支英勇无畏的队伍:70后团长祁发宝,80后营长陈红军,90后军士肖思远、王焯冉,00后战士陈祥榕……生于不同年代的他们,构成了新时代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力量年轮”。

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是振奋人心的未来。

清晨,年轻的士兵穿行在营房回廊,与墙壁上同样年轻的眼眸对望——

当21岁的黄继光挺胸迎向机枪喷吐的子弹,当19岁的董存瑞擎举嗤嗤冒烟的炸药包……那些炽热的身姿,在枪与弹的撞击、血与火的洗礼中,被雕琢淬炼成不可战胜的坚强与伟岸。

2018年9月,全军挂像英模又迎来两位英雄的身影:“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

英模挂像,其实是英雄群像。今天,当兵来到英雄连队,是每一名士兵的渴望;今天,“党员突击队”永远是战斗的先锋;今天,每到生死关头,“独生子女后退一步”,无人后退,“共产党员向前一步”,人人向前……

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答案,就写在一双双年轻的眼眸里。

昨天,我们“钢少气多”;今天,我们“钢多气盈骨更硬”。

这,是解开人民军队“东方之谜”的独一无二的“算法”,也是这支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独一无二的“心法”。

(三)

贵州遵义,一条名叫湘江的河流穿城而过,把这座黔北小城一分为二。遵义会议会址,就坐落在河边。

离遵义城700公里的广西北部,也有一条叫湘江的河流。1934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血战湘江五天五夜,8.6万中央红军仅剩3万余人。中国革命的航船,面临倾覆的危险。

1个半月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党中央决策层。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从此,党和红军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我们自己手中。

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需要一位眺望远方的舵手。仿佛是历史巧合: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是14年,从遵义会议到新中国诞生也是14年。

“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今天,回眸遵义会议,有一条真理昭示未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锤炼出的不变军魂;维护核心、绝对忠诚,是我军一往无前的胜利之本。

党给我们这支军队注入了不可战胜的灵魂。这灵魂,是坚定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这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无往而不胜的命脉所在。

罗霄,井冈,蜿蜒险峻……一次次绝处逢生,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又挺身战斗、前赴后继。

湘江,长江,湍急曲折……一次次伟大转折,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人民军队愈战愈勇、愈战愈强。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成为习主席重要讲话的高频词之一。

党旗领着军旗走,人民军队“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军旗跟着党旗走,人民军队“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万山磅礴看主峰。”今天,中国巨轮正航行在前所未有的“开阔水域”。面对新时代的斗争考验、大变革的风云际会,我们必须把“两个确立”转化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坚决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只要有党的核心掌舵,只要人民军队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我们这支军队就始终不可战胜,“中国号”这艘巨轮就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四)

70多年前,西方舆论界记住了志愿军在战场上投放的两颗“重磅炸弹”:一首歌《我是一个兵》,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两颗“重磅炸弹”,回答的是一支军队的“根命题”:我是谁?为了谁?

福建长汀,中复村的“红军桥”上,有一条刻度线:一支长枪加一柄刺刀的长度。

“人比枪高当红军。”这条刻度线,是当年红军征兵的最低门槛。划下这条刻度线时,仅中复村就有近600人参加了红军。为了够到这条线,有人往草鞋里塞纸,有人踮起脚尖,更有人半夜起来,偷偷把它改低,想方设法也要站在红军队伍中……

1936年,埃德加·斯诺带着一长串问号踏上西行之旅,探寻红军为何如此顽强。毛泽东坐在窑洞里,告诉斯诺一个笃定的答案:“红军是民众的军队,民众无微不至地支持红军;除非先消灭爱护红军的民众,否则没有办法消灭红军……”

人民,永远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定语。扎根于大地,人民军队与老百姓血脉交融,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大地沉默无言,始终滋养着蜿蜒的根系——

在丰都一役失去右眼的刘伯承这样感慨:“只要你是为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而战,战争夺去你一只眼睛,群众会给你千万只眼睛;夺去你一只手,群众会还给你千万只手!”

《闪闪的红星》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者、老兵王愿坚,用动情的笔触记下了抗战时的亲身经历:当时15岁的他留宿在村民张大娘家,大娘将仅剩的两个窝窝头留给他,却偷偷把嚼碎的花生壳喂给自己不满两岁的女儿。王愿坚喊了一声“娘”,一头扑到她的怀里,哭了起来。张大娘抚摸着他的头说:“别哭了……只要革命能成功,不知能保住多少孩子呐!”

树木努力生长,希望荫庇更广阔的清凉——

千余年前,那个冷月孤照的寒夜,杜甫笔下的《石壕吏》,传出村民遇官兵欺凌时的哀泣悲号。千余年后,红军也路过一个叫石壕的地方,当地百姓传唱出了这样的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

埃德加·斯诺偶遇“一个露齿而笑的红小子”,他们曾“大谈恋爱、战争及其可能的结果”。

“这场战事结束后,预备干什么……”“那时我已经死了,我们大半都将死在这场战争中。”这个红小子微笑着说,目光泰然地望着斯诺。

何以让一名军人从容赴死?何以让一支军队不可战胜?

透过历史的剖面,我们清晰地看到,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沿着时光的轨迹,人民军队的树干画下了第95圈年轮。那自岁月蜿蜒而来的根脉,始终抓牢脚下的土壤,守护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抗疫一线,白衣战士一句“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不退”,感动亿万国人;抗洪一线,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迷彩大堤”;抗震一线,一个个冲向灾难现场的身影,定格为人们眼中的“最美逆行”……

哪里有人民群众的呼唤,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冲锋。保护人民,早已成为人民军队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为了建设祖国”,多少劲旅,脱下心爱的军装拓荒四方;“不与群众争利”,多少营盘,迁走后崛起高楼大厦;“为了全面小康”,多少身影,投身脱贫攻坚战场……

“爱我人民爱我军”,世界上没有哪支军队像人民军队这样,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这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人民军队永远坚守的初心本色。

(五)

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下水,舷号“18”。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强军10年,人民海军跨入航母“三剑客”时代。

犹记得,航母辽宁舰入列时,西方媒体冷嘲热讽:“中国海军需要很多年才能具备在亚洲的海洋上展开可靠的航母航行能力……”

谁能想到,不到2个月,从没有开过航母的人民海军,完成了舰载机在航母上的“惊天一落”!

人民军队创造的让世界惊叹的速度,何止这一例?!

仅仅7个月,从没有摸过飞机的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与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空军“掰手腕”。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仅仅5个月,从没有接触过导弹的空军地导部队,一举击落美蒋高空侦察机,开创战争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

在世界舞台上,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入场券”。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背后,是超强的学习能力。

1937年6月,陕北山沟里,后来写下《红色中国报道》的哈里森·福尔曼,端起相机记录下震撼人心的一幕:窑洞的土壁上,红军使用的军事教育挂图,主角竟然是未来扬威太平洋战场的美国海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

何止是航母,战列舰、潜艇、多炮塔坦克……从装备图样到结构原理介绍,小小一张挂图,几乎涵盖了20世纪前30年世界军事技术的精华。

这是一支军队的学习热情——此时,他们刚刚完成了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大多数人手中只有一支破旧的步枪。

这是一支军队的学习目光——“小米加步枪”是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却从未在这个形象里故步自封。他们用渴望的眼神,从破旧步枪的准星里眺望大海、眺望世界,为自己立下远大的目标。

这是一支军队的学习能力——从无到有,多少个兵种在战火中“破壳”,在学习中“亮翅”。人民军队边战边学,边学边改,愈改愈强……

一场场胜利,打出了我们的自信和尊严,也打出了我们的清醒和忧患。

1952年,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却被急召回国。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大手一挥:“我们决心解决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调你回来是要创建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

1954年,我军从抗美援朝回国的士兵中选拔飞行员。名单上,张桃芳的名字赫然在列。他,32天,用436发子弹毙敌214人,创造了志愿军冷枪杀敌最高纪录。今日网友封他为“上甘岭狙神”。

一声令下,最优秀的战将、最优秀的士兵,率先走向转型的冲锋线。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们这支军队把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学习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学习创新。

在潮流中追逐潮流——学则思变,学透则变。为了胜利,我们这支军队对敌人从不手软,对自己更“狠”。一次次转型重塑,人民军队实现一次次跨越。

今天,我们这支军队所拥有的装备,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窑洞里的挂图;今天,我们这支军队转型面对的无声竞争、无形比拼,烈度一点不亚于当年的战场。

时代的风雷激荡,呼唤着人民军队深度学习、转型重塑。人民军队从未像今天这样,加速向现代化奔跑;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重整行装再出发。

茨威格说,“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剧作家”。在极不平凡的强军10年长镜头中,定格着这样一幕幕:

这是高瞻远瞩的擘画——习主席领导人民军队在百年变局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这10年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一次次审时度势、把舵定向,一次次统揽全局、运筹帷幄,熔铸成习近平强军思想,立起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擘画了“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的强军布局。

这是重塑再造的气魄——思想大解放,标准大讨论,理论大创新,改革大突破。从宣布裁军30万到推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三大战役”,习主席领导人民军队转型重塑跑出“加速度”,打破多少留恋、多少依赖、多少固执、多少惯性,大踏步跟上时代步伐、迈向世界一流。

这是决胜千里的自信——习主席带领我们前所未有地回望历史,“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前所未有地展望未来,“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谋篇布局2027,前瞻运筹2035,深远经略2050……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更加明确,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进程按下“快进键”。

非凡10年,强国强军,如高峡蓄水,积攒了巨大的能量。继往开来,洪流奔涌,前所未有的势能正在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动能。

民族复兴不可逆转,强军步伐不可阻挡。

今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赋予人民军队更强的实力、更大的自信。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起步,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当此之时,我们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更加主动地识变应变求变、知责担责尽责,奋勇前行,不负人民重托。

(六)

跨越南北40多个纬度,航行近3万海里,这是00后水兵胡嘉豪的2021年。

南昌人胡嘉豪,生在赣江边,长在英雄城,如今是第三代南昌舰的主炮手。在远海大洋,胡嘉豪和战友们留下了闪光的青春航迹。

1953年,毛泽东登临排水量仅千余吨的第一代南昌舰,挥笔题词:“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2019年,国产万吨大驱首舰、第三代南昌舰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

如果把人民军队的故事比作一部传奇之书,那么,这部传奇之书无疑有着一张“青春封面”。

我们这支军队,一直在历史洪流中竞渡。历史洪流也见证和定格着每个“青春之我”的样子——

那是大渡河上“强渡天险、勇立头功”的样子,那是扬帆竞渡“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样子,那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样子……

当年,站立南昌城头,革命先辈们眺望到了怎样的远方?他们坚信自己能够强大、能够胜利。但是,他们是否会想到这支军队能够强大到“今天的样子”?

亚丁港、朴茨茅斯港、珍珠港,人民军队的海图在不断更新;喀布尔国际机场、巴塔伊尼察机场、努库阿洛法国际机场,人民军队的航线在不断延伸;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法国三军防务学院,中国新一代军官的课堂也在不断扩大……

这是前所未有的画面——“祖国派军舰接亲人们回家!”也门爆发内战,中国派出海军战舰迅速撤出600多名中国公民。人们感叹:“祖国实力的强大不在于中国公民免签多少国家,而在于危险的时候能把你带回家。”

这是前所未有的手势——“走你!”航母舰载机起飞助理的指挥手势迅速走红网络,网友纷纷模仿,亲切称之为“航母style”。这些全新的战位、全新的手势,见证了人民军队战斗力的成长跨越。

这是前所未有的节奏——新型潜艇入列、新型战机入列、新型导弹入列……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壮大,后勤建设加快转型,主战武器装备加速更新换代,一幅幅强军蓝图接续实现。

这是前所未有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你已进入中国空军管制区,请立即离开!”“这里是中国领海!请立即远离!”在中国防空识别区,在中国岛礁领海,严正的双语喊话屡屡响彻海天之间。

“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一语越百年,“平视世界”刷屏的背后,是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历史喟叹,是新时代中国人精神崛起的集中写照。

“在中国舰艇上你将听到什么样的未来?”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在2017年11月7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如此发问。

文章作者迈克尔·法比,还写了《全速后退:美国和中国在太平洋力量冲突》一书。2017年,迈克尔·法比参观海口舰后,得出结论:“海口舰上的年轻军官十分自信,他们对祖国的命运非常肯定。”

人民军队今天的样子,是多少革命先辈曾经的梦想。今天,我们平视世界的底气,正是来自革命先辈敢于斗争的志气。

不可战胜的样子,连着一支军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谱写强军事业新篇章!

(七)

1949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2周年之际,新华社发表社论。毛泽东亲自审阅了这篇社论,并将标题改定为《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

这篇社论写道:“当时的青年人,现在已经是中年了,当时的中年人现在已经是老年了。但是革命则终于胜利了。”

1952年8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最雄伟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兴建。这座巍然矗立的巨碑,未曾刻下任何一个烈士英名。

这些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人员一直在寻找那些“打响第一枪”的人。今天,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已经扩充到1120人。最新增加的名字是:周治中,生于1894年;张一鸣,生于1900年;钟良荣,生于1904年;贺八一,生于1908年……

95年奋进赓续。新时代的90后、00后,继续汇聚成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在战位上向祖国报告:“强军有我,祖国放心!”

95年风雨兼程。多少名字,留在行军路畔;多少名字,留在战壕阵地;多少名字,甚至没来得及留下……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伟大的、平凡的名字,熔铸成一座座历史丰碑、一个个强军路标,把一个个“不确定的疑问”变成“确定的答案”——

向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

向前,伟大的中国人民不可战胜!

向前,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战胜! 【编辑:陈海峰】

带着消费券去旅游 20多个省份发放数十亿元文旅券

多地学校使用智能纸笔 “监控”学生作业书写?

餐馆“拍黄瓜”被罚5000元到底冤不冤?

对话丨中国男排队长江川:我为何选择去日本打球

短评:“握手”何以成为“友好”的世界通用语?

高温之下,何处乘荫?

吉林“瑜伽大爷”刻苦训练二十载:变身“最酷大爷”

桃园市长参选人林智坚涉论文抄袭 台大学生真实反应……

四川天全:管护站工作人员偶遇野生大熊猫 连连惊叹

苹果CEO库克回应在中国打折:与清理库存无关

国足选拔队28日返回国内 按规定进行集中隔离

教育部等五部门部署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

这些“大猫”也需要爱猫人士的关注

猴痘病例不断增加 美国旧金山宣布进入卫生紧急状态

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完成重要试验 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街拍为何愈发惹人厌?未经同意街拍涉嫌侵权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保交楼”,楼市下半年怎么干?

注意,你的住房公积金可能涨了!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9642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