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6-28 18:08:23 0 传统文化 故事 中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内核和标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绵延不绝,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中华文明的厚重展现给世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工程,也是摆在我们宣传文化战线和对外传播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坚持以价值观为魂,通过融通古今中外的正确价值观引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意识形态属性是历史文化的本质属性。“导向金不换”,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根本之策。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首要的是坚持融通古今中外的正确价值观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他还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18字”既与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高度一致,又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连接,做到了融通古今中外。只有在这样的正确价值观引领下讲好讲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才会被当代人理解与传承,才能塑造更多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华文化形象。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还要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看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为此,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要求,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部分进行“瘦身”,对“精华”部分加以提炼、重组、整合,在深入挖掘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予以精准扬弃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寻求当代人类最需要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

坚持以形象化为基,通过新技术造就的全媒体故事形式与内容完美契合推动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形象化使故事成为几千年国际传播史上通行的最具传播力的内容载体。历史上,故事先因结构严谨、语言场景化等形象化叙事特点而倍受欢迎;后因声音、视频、动画等视听传播符号陆续诞生进而造就的全媒体故事形式被广为接受、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促成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可触控的沉浸式全媒体传播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形象化故事,大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形式与内容完美契合,见人见事见情,让中外受众听得进、看了信、能共鸣。

在全媒体故事形式方面,要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一是要重视新技术造就的各类传播符号在全媒体故事文本中的不同功能,使各类传播符号各就各位,把形象还原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使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媒体故事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以“海昏侯刘贺祭祀的一天”这个全媒体故事为例,如果只还原西汉祭祀音乐的形象,就使用音频;如果还要还原祭祀场景形象,就应该采用视频。二是要重视传统媒体承载的形式单一故事在多个渠道上可最终组合成全媒体形式的故事。比如,若要构建“海昏侯刘贺祭祀的一天”这个故事IP,可以先从生产短视频口述故事形态入手,逐渐覆盖图文、小说、网剧、电影等全媒体故事形态,最终组合实现全媒体故事IP,而非一种故事形态产品的重复传播。

在全媒体故事内容方面,要坚持原创为王。只有充分地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生产价值,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才能使故事内容生产者潜心钻研,让饱含文化创新元素的优质内容成为传播链条上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爆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只有故事内容大胆地拥抱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构建元宇宙空间的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才可能获得更多全媒体故事的原创灵感,真正实现融通古今中外的沉浸式传播效果,进而引起受众共情。

坚持差异性为要,通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落实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能不能传播好,关键要看中外受众愿不愿听、想不想看、能不能懂,能否入脑入心,产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因此,要根据不同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紧扣不同人群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共鸣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国内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需求,让更多受众感知到中华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和烟火气。

因人制宜,就是正视海外受众与国内受众所处的环境、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差异,量身定制恰到好处的话语表述方式,使故事被听懂、被记住。重点是充分研究受众的日常用语、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最大限度地精准定位、因应需求,开发个性化产品,开展特色化营销。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视频网站垂直化探索和圈层化传播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向不同偏好的圈层和更为细分的领域,提高到达率。

因地制宜,就是充分挖掘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故事与各国地域特色文化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传播。在表现形式方面,可将中华文化的经典艺术形式,如京剧、民乐、书法、国画、脸谱、功夫等,与国外说唱、动漫等流行方式相融合。在素材方面,可借助一些与国内外受众日常生活接近的元素。在传播者方面,争取使越来越多的当地普通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述者、代言人。在讲述话语方面,可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寻找与受众话语的共同点,以其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

因时制宜,就是加强监测、分析、研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紧贴实时舆情动态与受众喜好变化,打造符合海内外受众口味的中国文化故事。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比如,要充分尊重不同受众的接受时间习惯,国外受众一般节假日就是休闲时间,不会太关心严肃类话题,这个时段我们就适宜进行一些轻松的软故事传播。 【编辑:李岩】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9162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