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5-25 12:29:38 0 高等教育 高校 中国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2022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讲话跨越8年时间,精神却一以贯之,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主要看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二是世界级高水平大学状况。”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瞿振元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骄人成绩。

十年来,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提高27.8个百分点,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十年来,教育服务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当前,我国新增劳动力的53.3%接受过高等教育;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

十年来,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国际多边互认,学历学位互认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

1.剑指一流,勇攀拔尖创新高峰高地

扎根中国、剑指一流,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历经近两年的酝酿、遴选、认定,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42所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95所学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5年之后,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开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再掀新篇章。这份备受瞩目的名单,囊括了147所建设高校,331个建设学科(不含自定学科),其中,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

“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顶尖学者回归到创新成果产出、从“四新”建设到人才培养……一点一滴的改变,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原动力,也为我国勇攀拔尖创新高峰高地提供人才基础。

从杨振宁到丘成桐、从施一公到谢晓亮,这些年来,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中国学者,陆续从海外回到中国任职,直接带动了一批学科发展与科研成果产出,为国内大学向世界一流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嫦娥探月”“羲和号”“天眼”到“奋斗者潜海”,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到“九章”量子计算机,从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到碳化硅材料关键技术,从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到首款新冠中和抗体药物上市,高校参与破解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蹄疾步稳,着力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质量、新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发布,376所高校设立1011项新文科项目,新增3202个文理、文工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专业点,蓬勃之势尽显。

2.强基固本,促进科研育人提质增效

戴上VR眼镜,不出校门即可“亲临”巍峨的宫殿、深邃的古墓等考古现场,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学生祖岳体验学校建成的国内首个沉浸式考古虚拟教学实验室后,顿时感到PPT课件上的平面图、课本上的文物“活了起来”。

“水课”少了,有收获的“金课”多了;干巴巴念PPT的老师少了,给本科生讲课的知名教授多了;课程形式更加开放多元,慕课、虚拟仿真课让学习可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都是现今不少大学生的切身体会。

近年来,“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基本理念在各高校扎根,“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制度硬起来、质量高起来”成为普遍共识,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四个回归”,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集结号正在吹响。

出现在高校学子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关键词,不只有“金课”,还有书院、“强基班”“贯通培养”,精工社区“奇妙日”、求是社区“知行讲堂”,强化文化浸润,聚焦情感体验,2018年开始推行大类招生、书院式管理后,各书院社区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的活动空间、课堂外育人的纽带和平台。

“给强基班上课,‘备课要更深一些’,因为他们对一些课题的钻研深度往往超出老师的预料,可见,他们对基础学科的研究起点更高,动力更足。”中央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招生办公室主任庞建超这样评价历史、哲学两个强基班学生。2022年,“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增加到39所,将高等教育入口选拔和培养相贯通,力求破解基础学科人才短缺瓶颈。

“以本为本”,还改变了对教师的评价。“把课上好也能评教授,这是一个好的变化。”得益于过硬的教学实力,55岁的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教师芦金荣成了学校第一位“教学型特聘教授”。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激发科研工作者创新活力,探索多元晋升路径,评价体系改革让他们更好地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将育人硕果结在校园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变化成绩斐然,高等教育活力不断加强,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等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正在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一种创新性教育模式。”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表示。

3.输血造血,回应社会发展新需求

“在参与重大任务服务保障过程中,我由衷体会到什么是将自己所学奉献给党和人民。”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仿真青年创新团队博士生薛彤参与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和群众游行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与团队师生一道共同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活动建模仿真软件及系统,用“最强大脑”为庆典活动打造了智能化技术“后盾”。

推动“一带一路”共建,94种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官方语言全覆盖;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经贸规则、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新闻与传播等专业相继建起;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互联网金融、数字经济、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方兴未艾……面向社会发展新需求、积极开拓新行业新领域,是高校“输血造血”使命担当的又一写照。

“2011年起,教育部实施了对口支援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计划。截至目前,为各支援高校单独划拨4507名博士和1522名硕士招生计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有了人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边防管理等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急需紧缺的专业在西部高校扎根,服务当地发展。

“中国苹果种植品种较为单一,面临同质化竞争问题。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培育出了瑞阳、瑞雪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新品种。”在农林扶贫联盟的牵线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开大学合作开办苹果产业技术培训班,助力甘肃庄浪苹果产业升级。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最直接、具体、生动的战略实践。通过积极调整优化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加快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中西部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吴岩表示。

(本报记者 晋浩天 周世祥) 【编辑:田博群】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8465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