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东西问丨武凌云:如何让传统戏曲借关公形象“漂洋过海”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5-19 21:15:04 0 晋剧 关公 受访者

中新社太原5月19日电 题:如何让传统戏曲借关公形象“漂洋过海”——专访“中国晋剧活关公”武凌云

作者 杨佩佩

关公在海外华人世界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千百年来,关公已从一位历史英雄人物,逐渐演变为“忠义仁勇”的化身。如今,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故事流传。

山西省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在海外多地进行晋剧演出时,一直以关公戏为主。在他40余年的从艺生涯中,扮演关公已有30余年,赢得“中国晋剧活关公”的美称。

如何让传统戏曲借关公形象“走出去”,让其更好地在海外传播?近日,武凌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晋剧有着怎样的发展过程及文化价值?

武凌云: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戏曲。清初,蒲州梆子流入山西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逐步形成。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故叫“中路梆子”。流传至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晋剧,沿用至今。

晋剧的唱腔和表演独具中国北方特色,将山西民众的粗犷豪迈与聪明智慧以艺术化形式呈现,凝结山西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有很强的历史性、现实性。

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晋剧配乐和戏文关联性强,具有烘托作用,是晋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晋剧的乐器演奏也在不断革新与变化。其间,晋剧借鉴其他剧种的配乐形式,引进西方管弦乐和打击乐与民族乐器融合,演奏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力更具韵味。

晋剧中人物服饰色泽鲜艳、图案复杂,承载着中国古代戏曲服饰的鲜明特色,蕴含艺术价值。晋剧内容多选自真实的历史故事,经过岁月积淀和艺术打磨,其观赏性、哲理性及唱词念白的文学性都达到一定高度,展现着三晋文化底蕴。

中新社记者:晋剧在海外传播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

武凌云:随着社会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给戏曲传播带来巨大挑战。尽管新媒体与传统戏曲的结合能赢得更高收视率和认可度,但比起漫画、娱乐等文化传播方式,晋剧的吸引力和时代结合度还稍显滞后,这也是晋剧传播受限的原因之一。

晋剧表演作为舞台艺术,表演者在有限空间和时间内通过声腔舞蹈、念白语言、形态动作来表达情感思想。由于地域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其对海外传播更多只能采用新媒体模式。新媒体与晋剧的结合,将晋剧表演通过镜头切换更加丰富化。但同时,观众的目光受到镜头画面影响,会淡化舞台整体性、现场感及主体观感。

武凌云教授徒弟们扮关公。受访者供图

在我看来,晋剧传播途径、方式、内容创新不足。直至今天,晋剧在海外传播仍然依赖政府机构推动,传播形式单一,文化视角也具有局限性。民间各级演出团体、媒体及文化界力量未能在晋剧的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因语言不通,加之晋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地方方言让海外民众难以了解晋剧所表达的意思。其次,价值观不同,一些故事的思维方式并不一定能得到海外民众认可。

尽管传播渠道和手段多样,但围绕晋剧展开的译介与传播活动并没有在字幕翻译、剧本改编、方言保留与改良等方面与时俱进,传播活动无法做到保留古典戏剧特色与符合海外受众审美相兼顾。

中新社记者:晋剧中何时出现关公形象?关公在海外华人世界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以其形象在海外传播晋剧?

武凌云:我的父亲武忠和母亲阎惠贞都是晋剧表演艺术家,他们是著名晋剧“须生大师”丁果仙的徒弟。晋剧中出现关公形象源于我的父母。1982年,父母将关公故事以晋剧形式搬上舞台,获得好评,母亲也成为戏曲历史上首位女性关公扮演者。

两代三关公,武凌云和父亲武忠、母亲阎惠贞。受访者供图

我8岁开始学戏,12岁进入剧团。21岁那年,父亲传授我晋剧中的关公戏。父亲常说,要学关公品行,做关公一样的人,才能在舞台上演出关公的精气神。这一扮演关公,便是30多年。关公在海外知名度很高,我一直想通过关公形象将晋剧传播出去。

2019年10月18日,马来西亚国际关公文化节在吉隆坡举办,来自关公故里山西省的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二团演出晋剧《关公》选段《千秋关圣》,这是我扮演的关公第一次亮相海外。

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故事流传。关公的民众基础、传承人及传承范围是无法比拟的,海外华人对关公的膜拜之风历久不衰。正因如此,在马来西亚的首次海外演出,非常成功。

在马来西亚演出时,海外华人对“关公”膜拜。受访者供图

此后,剧团受邀前去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日本等国家演出。如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前往海外,但受邀不断,我们便在线上表演关公戏,传承关公文化、晋剧文化。待疫情结束,我们依然要去海外演出,让当地民众感受晋剧的舞台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世界各地建有关帝庙3万多座。截至目前,我去过500余座,每到一座关帝庙便会演出《古城会》《华容道》《单刀会》等关公戏,2000多场演出都备受欢迎。我希望自己可以走进更多的关帝庙,演好关公戏。

中新社记者:目前,传统戏曲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如何?

武凌云:2006年,由白先勇领衔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演出。青春版《牡丹亭》英文字幕的译者李林德教授亲自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课,教唱并示范演出,这样史无前例的课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

中国昆曲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演出。图为一位美国女士欣赏演员身着的手工缝制戏服。中新社发 陈钢 摄

此次演出也得到美国媒体的详细报道和高度评价,如《洛杉矶时报》刊文称赞这一版本的《牡丹亭》是难得一见的伟大演出。

中国传统戏曲被海外民众接受的过程,由误解到理解、片面到全面、特征到本质、被动到主动。在此过程中,海外民众对中国传统戏曲作品及其艺术特征有所了解。更为意义深远的是,作品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仍存在传播途径、方式、内容创新不足,尚未提出和构建专门的翻译理论,中国本土的评价术语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

中新社记者:如何借关公形象让晋剧在海外大放光彩?

武凌云:还是要立足关公“仁义忠勇信”的品质,继续在凸显人物形象、艺术创新及呈现形式等方面深耕精作。不断挖掘、寻找关公精神与海外民众及华侨华人内心追求的契合点,在用传统戏曲展示中国文化的同时,以情节、语言、思想等树立关公形象,激发更多海外民众对关公的崇拜和敬仰。

在山西太原大关帝庙宣传关公文化。受访者供图

同时,建立多语种翻译体系,有效扩大晋剧受众面。根据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人群和社会阶层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晋剧演出和交流活动。特别是在演出同步字幕翻译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通过设置和备用多种不同译本,以语言的直接性、口语化、方言化等与海外不同区域的审美思维、语言表达风格相一致,最大程度让民众理解,从而引发共鸣。(完)

受访者简介:

武凌云,山西省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晋剧表演艺术家、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多年来,武凌云一直在晋剧中扮演关公形象,在业界享有“中国晋剧活关公”的称号。曾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金奖等。

【编辑:黄钰涵】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8181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