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五十多年发展未来可期!中国航天梦下一站在哪儿?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25 06:11:07 0 首次 航天 卫星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仰望星空,过去一年,“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际……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梦星辰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从52年前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到中国空间站在太空稳定运行,经过52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我们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未来几年又要完成哪些任务?


再赴“广寒宫” 探月四期已全面启动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圆满收官后,目前国家已批复探月工程四期任务,探月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嫦娥六号因为是嫦娥五号的备份,初步选在月背(南极)艾肯特盆地去进行采样返回。

中国探月工程2004年立项,规划了“绕、落、回”三步走目标。从嫦娥一号实现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到嫦娥五号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中国人探索月球的六次探测任务实现“六战六捷”。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我们不是完全重复欧美国家进行的探月之路,科学成果都是人类的财富。

“天问”再问天 将从小行星取样返回

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

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开启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大幕。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 张荣桥:经过两年多的研制,我们目前天问二号已经进入到初样的研制,现在电性产品已经在进行综合测试,后续我们按照既定的节奏往前推动,我们预期在2025年实施发射。天问二号是从小行星取样返回,天问三号是从火星取样返回,天问四号是去木星系,所以我们是叫行星探测(工程)。

为更远更强 新型火箭研制紧锣密鼓

我国的行星探测工程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内完成。此外,目前我国还在进行中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论证,比如太阳系边际的探测等等。面向更深更远的太空,包括重型火箭在内的多型运载火箭也正在研制阶段,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完成首飞。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比如说我们也在论证要不要搞载人登月,我们要不要发射大型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我们要不要在火星上发射更大的探测设备,包括探测车辆等载荷都需要一些大型火箭的支撑。

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保护地球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我们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改变它的轨道,进行这种技术实验。这样为未来人类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人地球家园的威胁,真正作出我们中国新的贡献。

中国航天梦·生活怎么点亮?

五十多年的发展,成就非凡,未来可期,可是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探索太空呢?有统计显示,航天的投入能够带来1:10的投入产出比。目前,航天应用已经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发展、防灾减灾、气象预报等领域,它正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


北斗: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暴雨过后,地基存在沉降甚至滑坡的风险,变电站和输电杆塔接入的北斗地基沉降监测装置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方电网广东电科院设备与环境监控评价部副经理 黄勇:杆塔塔基失稳以及变电站地基发生沉降,无需现场查看,通过监控后台就能了解微观变化,特别是肉眼难以觉察的危险隐患,哪怕是几毫米的偏移,也难逃北斗“法眼”。

如今,全国已建成1800多座北斗基准站,覆盖了所有省级电网。除了在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外,已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等行业。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华龙农机专业合作社 陈凤萍:我们投入了三台插秧机,全部装了北斗系统,我们就在(手机)上实时监控机器运转情况,比如(插秧)深度,还有面积。

从北到南,北斗卫星的精准定位让春耕事半功倍,而这个准,还辅助北京冬奥会的裁判高效执裁。在越野滑雪赛场,赛道路线长、地形复杂、比赛时间长、速度快,越野滑雪裁判辅助系统结合北斗精准定位功能与5G高速传送特性,保证了越野滑雪裁判执裁的公平和高效。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副竞赛长 左伟:我们12块金牌的比赛,每一场比赛都使用了越野滑雪裁判辅助系统。

风云卫星:气象服务中的实力担当

我们想要随时随地掌握天气情况,就少不了气象卫星的帮助。风云四号系列卫星位于3.6万公里地球同步轨道上空,与地球相对静止,可以一直“凝视”探测区域。而风云三号系列卫星每绕地球一圈就完成一次全球观测,相当于“扫视”探测区域。通过不同数据汇总分析,可实现多角度、多维度的气象观测。目前,风云卫星是世界上在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气象卫星星座,已为12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服务中心主任 覃丹宇:我们配合起来一起使用,会对我们的气象服务保障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再来看看能给地球“拍照”的遥感卫星。现在我们通过数字地球技术从太空遥望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它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在卫星影像的呈现下,森林、草原、沙漠、戈壁,这些自然奇迹以全景方式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轨的民用遥感卫星达100多颗,商业遥感卫星在轨已超过80颗,数据类型越来越丰富,获取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 邵宗有:过去10年里面,我们国家的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了非常长足的进步。我们处理完了之后,看起来就更加真实、漂亮,百姓看得懂。

中国航天梦·接力棒交给谁?

24日,我国又有一批特别的火箭发射升空,这些火箭的载荷不是卫星,不是探测器,也不是飞船,而是孩子们心中一个个的太空梦。


孩子们用不同方式诠释自己的航天梦

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我们先要往水火箭里面装三分之一的水,其次,我们先往里面注入气体,使里面的压强要远远大于我们外部的气压。

今天,浙江丽水、四川泸州等地的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火箭发射升空,孩子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航天知识。

学生 杜荣涛:我觉得我跟航天宇宙的梦想很近了。今天我来到这个实验室的时候看到了火箭,我今天也制造了一个小火箭。希望(以后)老师带我多来这里做实验。

学生 李格非: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很喜欢科学的人,水火箭是运用液压原理,还可以告诉我们小朋友们很多物理知识 。

除了制作火箭、参观航天展览,今天还有很多同学种下了自己的太空农作物。

学生 臧恩予:今天我种下了一颗从太空回来的种子,是一颗太空辣椒。它也点燃了我的航天梦,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航天知识。

很多同学用画笔绘出了自己的航天梦想。

学生 王梓萱:为什么我要画这幅画呢?因为我想像他们三个航天员一样到太空去探索奥秘。

今天,相关航天展馆、航天设施集中向社会公众和大中小学生开放;一批院士专家走进校园,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宣讲。航天梦的种子进一步生根、发芽。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 张荣桥:我曾经说,全国的中小学生,每一个人多掌握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很好的事情。我们的普通大众,尤其青少年们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对于火星和我们中国航天关注度还是非常高的,这就很好。通过这些宣传科普,把他的注意力、精力引到这方面来,后续我们再继续努力,多做一些工作。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6917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