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坚持党建引领,我省三个村庄蹚出乡村振兴路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23 12:07:48 0 村民 党支部 村里
来源:海南日报

坚持党建引领,我省三个村庄蹚出乡村振兴路——

支部领唱

近日,俯瞰澄迈县大丰镇才存村共享农庄。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近日,俯瞰澄迈县大丰镇才存村共享农庄。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日报记者 金昌波 李佳飞 曹健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五个振兴”,如同一曲乡村振兴大合唱。而党支部就是其中的领唱者。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访我省的三个村庄,记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

“红”与“绿”的交响

说起自己的村子——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90后”符海根是自豪的,村中冯白驹故居老宅,她去过无数次。

“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是周恩来总理对冯白驹的评价,这让符海根牢记在心。

根植于村民们心中的红色基因,让符海根从小耳濡目染。听长辈们讲革命故事,她心中最敬佩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精神。

2016年,符海根大学毕业,她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回到村里,加入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队伍。

熟练操作手机、电脑,善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上做事耐心细致,符海根很快便得到大家认可,成为处理村庄事务的好帮手。

“没想太多,就觉得能为家乡做点事,挺好的。”笑起来的符海根,略微有些腼腆。

2021年3月,云龙镇村级“两委”换届,符海根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别人眼中小小的“村官”,她却感到肩上的责任一点儿也不轻。

为什么?这得从长泰村优越的“红”“绿”资源说起。

绿色生态,是长泰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村庄坐落于南渡江畔,俯瞰可见“三十六曲溪”湿地环绕,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也因此,金棕榈、海科大等一批项目相继在村子里落地。

但如沉睡的红色文化资源一样,落地项目并没有真正带动整个村庄发展,除了微薄的土地租金,村民没有可持续增收的产业。

这,成了扎在符海根心里的一根刺。

为帮助村民增收,符海根想到发展庭院经济,便去联系花卉苗木企业,向村民免费提供种苗,“种苗免费,企业帮助销售,这是纯赚的买卖。”

于是,符海根和村里党员挨家挨户发动。但没想到,村民积极性并不高——企业答应供应10万株芒果树苗,最后只发出去1200株。

村民不愿意,一下子打乱了符海根的计划。

必须换一条新路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符海根决定:由党支部带头,发展村集体产业。

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云龙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在盘点清楚村里的闲置地后,长泰村还注册成立了村级公司,符海根兼任企业法人,带领村民发展村集体产业。

为更好推进工作,符海根发起成立了长泰村“联合大党委”。

什么是“联合大党委”?符海根说,“联合大党委”由村党支部和在村里发展的7家企业党支部组成,目的就是以党建为纽带,整合村中项目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符海根举了两个例子:

一块7亩多闲置土地,成为村里的“老大难”。“联合大党委”发挥作用,协调相关成员企业指导村民种植葡萄,发展热带园艺和种植示范基地。

一家企业遇到污水管网设施建设难题,在“联合大党委”的协调下,符海根作为村干部代表,出面协调解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说到底,实行‘联合大党委’机制,受益的不只是村民,也有我们这些企业。”金棕榈基地负责人张华表示。

在挖掘红色资源方面,“联合大党委”同样发挥着作用。

“我们在维护修缮冯白驹故居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展馆,配套建设书屋、驿站等设施,计划打造红色研学教育基地。”符海根透露,不久前,村里刚与一家研学机构签下8000万元的合作项目,重点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

发展产业的同时,服务保障也不落下。长泰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员包户机制,即将全村划分为17个片区,64名党员分成8组,每名党员分别包10至15户家庭,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帮助村民解决生活实际难题。

村民陈春雨之前找不到工作,家庭收入微薄。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她来到金棕榈花卉基地务工,一年收益超3万元。不仅如此,她用学到的技术在自家地里也种上了散尾葵,年增收1万余元。

“跟着企业发展好,他们有技术,有销路。”陈春雨高兴地说。

一切渐入正轨,符海根却变得愈发忙碌,她每天马不停蹄地奔波,希望争取更多村集体产业项目落地。

“传承红色基因,利用生态特色,发挥基层堡垒战斗作用,力争走出一条‘组织强、文化兴、产业旺、治理优、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对于未来的路,这位年轻的村支书胸有成竹。

“城”与“乡”的变奏

隔三岔五,村干部家房子就被村民扔石子、砸砖头。

听澄迈县大丰镇才存社区一些老人讲,十多年前,这是当地村干部的标配“待遇”。

“现在没有了,我们家的房子都好好的。”面对记者的疑惑,才存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多群拍着胸脯说道。

吴多群说,才存社区过去叫才存村。因为交通闭塞,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缺产业、缺人才等问题一直限制着村子的发展。

村民朝村干部发泄情绪,本质上是想寻求改变,过上更好生活。

如同一潭死水的村子,必须注入“新活水”。

召集老党员,才存社区党支部搞起了“头脑风暴”。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产业和人才,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对才存来说,这两个都很遥远。

“村里考出去好几个大学生,要不让他们试试?”前任老支书徐龙光一番话,得到其他党员的一致认可。

也正是在这时,澄迈县提出以创建省级创业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人才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扶持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才存社区党支部的目光“盯”上了村里的大学生。

每年春节,这些年轻人从城里返乡过年,徐龙光就上门和他们谈心,听他们对村庄规划发展的建议。

“至今记得,老支书跟我们说的话,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这里也可以大有作为。”1983年出生的徐取俊,是其中之一。

2002年,徐取俊考进北方工业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考到北京的大学生。毕业后,他先后在广东、海南万宁等地的企业任职。

2012年,徐取俊成为才存社区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要回到家乡,改变家乡面貌,寻找自己的“田野希望”。

说干就干。徐取俊和团队筹资50万元建起黑山羊等特色养殖场,成功赚下“第一桶金”。当年便有30户村民主动加入其创办的澄迈才存益民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随后,徐取俊将养殖场进行重新包装,配合开辟采摘果园,将自己的产业链向观赏采摘和亲子互动等方向延伸,着力打造才存美丽乡村休闲游基地。

一路走来,徐取俊坦言,党组织的保障是最大动力。

“基层党组织是村民和创业者间重要的‘黏合剂’。”徐取俊说。

黄墙黛瓦、碧树红花,才存民宿景色宜人。过去,这里是一座废弃的教学点。

2016年,徐取俊团队与村里签订租赁协议,计划对这片占地1.2亩的荒地进行开发。不料,协议签订后的第二天,该地块竟被人种上了青苗。

“村里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召开全体党员与村民代表会议,宣讲政策法规,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吴多群回忆说,“青苗事件”发生后,他第一个带头拔苗,及时制止了个别人的捣乱行为。

民宿开业后,村集体每年从中获得5000元的收益。

由“废”转“兴”的故事,还有很多。

位于村口的这处鱼塘,废弃多年,环境非常差。2017年,徐取俊团队决定把这里承包起来。

“荒废在这里,不仅没有收益,还污染环境;现在有人管理,经营还有收益,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在吴多群和党员们的耐心解释下,这一项目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

经过改造,如今的鱼塘常年水质清澈,沿岸还建成了环湖休闲长廊,咖啡厅、文化室、老人茶社等应有尽有,成为老人孩童休憩乘凉的好去处。

因为环境优美,这里还吸引了游客前来休闲垂钓。仅这一项,村集体每年就增收4000元。

村民都点赞:“荒废鱼塘如今变成了咱们的文化公园。”

村集体增收了,村庄变美了,创业者扎根活了下来:返乡创业这条路,行得通!

在徐取俊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到才存。

何昌锦,曾在海口一家企业担任主管,现在是才存共享农庄的销售经理;

徐取尉,把在外地学到的菌菇种植技术带回村里,仅用5年时间,就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隔壁村的冯宝,是海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如今也在才存经营咖啡产业;

……

一群大学生,唤醒一方故乡土。目前,才存社区共吸引22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回村创业,社区注册有25家企业,涉及蘑菇栽培、咖啡种植与加工,以及柠檬、凤梨种植等产业,解决了当地一批劳动力就业。

今年35岁的村民林亚波,和丈夫一起在村里的“农味饭庄”上班,每个月能挣6000元工资。“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还方便照顾两个小孩,真的非常满意!”林亚波说,加上种植槟榔、椰子等,他们一家一年收入近十万元。

小小的村子,产业集聚效应显现。而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农民的增收。2019年,才存社区3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9年的不足万元,已经跃升到现在的2.1万元。

去年,才存社区进行“两委”换届。徐取俊的名片上,又多了一行文字:才存社区党支部委员,主抓乡村振兴。

身份变了,徐取俊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近年来,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共享农庄”,将共享经济理念运用到乡村经济发展中,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途径。

徐取俊决定再次出发:把才存美丽乡村休闲基地升级为才存共享农庄。目前,农业互联网小镇运营中心、蘑菇体验基地、亲子渔田及胡椒、咖啡加工厂等新项目纷纷营业。2021年,才存共享农庄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各项收入401万余元,带动村民就业近30人。

“未来的才存会越来越美,村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徐取俊信心十足。

“和”与“美”的共鸣

大山村没山,但却可以观“百山”。

4月21日,海南日报记者驱车来到定安县龙门镇大山村采访。一入村口,只见一幅长达150米的中国百山图跃然于墙面之上,千姿百态的山石奇观,引人入胜。

走到墙绘尽头,村口的大榕树前,你会遇到一间“水塔咖啡”。服务员符秋丹是一名当地的“90后”,负责为过往的客人捧上一杯香喷喷的咖啡或茶。

“大山村真有气质!”来过这里的人,会情不自禁点评一番。

但这气质并非与生俱来。

在村里的文化馆,一幅幅对比图记录着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改造前,村道两旁脏乱差,村民庭院杂草丛生、杂乱无章;改造后,一个干净、整洁、清爽、鸟语花香的美丽乡村呈现在大家面前。

2021年8月,定安县委发出聚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龙门镇决定,将大山村作为典型重点推进。

本是好事,可愁于没有专项资金的镇村干部,却陷入了两难。

“没钱怎么办?我们就‘自力更生’,干部带着村民一起干。”今年51岁的大山村党支部书记倪志坚当了快20年的村支书,“大山村要改变,这是难得的机会。”

然而,事情并没有倪志坚想得那么简单。

尽管他和村干部多次宣传发动,仍有不少村民迟迟不动工。一些村民质疑:“过去这样的项目都是委托专业公司干,村干部没有一点经验,怎么可能干得起来?”

倪志坚冒出一个想法:拿自家先“开刀”。

退伍军人出身的他,说干就干。用了不到一天时间,他就把自家庭院收拾干净,还挂上了一张“美丽庭院”的木牌。

“环境搞好了,享福的还不是咱自己吗。”第二天,他就把村民拉到家中参观,给他们现身说法。

村里的“五保户”莫启清,率先站出来支持。不仅房屋门前铺上了草坪,连屋后菜园的栅栏与村道间不足半米宽的小小间隙,他也铺上了草坪。

“自家一亩三分地”是有着落了,村道和其他地方怎么办呢?答案还是党员干部带头。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倪志坚发动乡贤和村里几位老党员每天与村干部一起垒石头、清垃圾。

村庄一步步蜕变,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顾虑打消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创建队伍,有人出钱,有人出点子,还有人不计报酬出劳力。

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变,既是环境之变,也是人心之变。

“六分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村里一名莫姓村民和一名倪姓村民,曾为一块面积不大的土地权属问题争吵不休。久而久之,这块原本位置不错的土地,竟成了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2021年9月,得知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改造,莫、倪两家再起争执。“如果一直吵下去,只能是造成土地闲置。”倪志坚说,“为什么不把这块长期存在争议的撂荒地交给村集体开发,当作村里的公共用地呢?”

刚听到这个建议时,两家人都火冒三丈。但倪志坚没有放弃,对两家人讲起了“六尺巷”的故事。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呀”“如果邻里间一直吵架,又如何教导孩子相互谦让”……最终,倪志坚的劝导起了作用。两家人终于想通了:“这块地利用好了,大家都能受益!”

随后,这六分地被改造成小公园,并配套建设了公共停车场,成为村民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看到变美的村庄,越来越多村民开始主动舍让,为村集体腾挪出公共绿地:榕树大观、十姓公园、红星广场、七彩乐园……一块块绿地小公园,把整个村子点缀得温馨而精致。

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大山村焕然一新。

实践也证明,党建引领是“办成事”的前提。

这一行之有效的理念,正被运用到大山村的产业发展中。

2021年5月,大山村完成村“两委”换届。包括倪志坚在内,村党支部成员全部从咖啡、荔枝、百香果、莲雾、芒果园等种植领域的致富带头人中选举产生。

“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产业,是大山村乡村振兴的关键。”倪志坚说,通过成立集体公司运作的方式,大山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成效显著,“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2.5万余元,在全镇名列前茅。”

“村靓、民富、人和美”,大山村通过党建引领绘就的一幅乡村蓝图,让大家“跟党走”的信念越发坚定。

(海南日报海口4月22日讯)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6810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