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上海民营诊所:疫情前一周挣十几万,封控后如何坚持生计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22 21:31:31 0 民营 疫情 诊所

义诊和直播,是民营诊所渡过疫情的“开源”手段

 图/视觉中国 图/视觉中国

文 | 《财经》记者 凌馨 

2022年4月13日下午5点多,梁思慧坐在上海闵行区的家中,面对电脑,突然感到一丝后悔。上一刻,她刚把老板急要的一份名单发过去,同时用另一只手做完了抗原检测取样。现在,收集检测结果的志愿者在门外等着,试剂盒反应需要15分钟。

在这几分钟的空白时间里,梁思慧想起,一小时前,她正搬着邻居们团购的水果,一位老人开着一辆很慢很慢的电动轮椅过来,老人问能不能买这个水果,拿着一张老旧的50元纸币,“他哭了,看起来很瘦,很小,至少八九十岁了,站都站不起来”。梁思慧让丈夫从自家的那份里拿出两斤柑橘送给了老人。

“我应该再问一下他的电话或者门牌号的,以后可以让大家多关照一下”。梁思慧是志愿者,她一直帮着邻居们买药送菜,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位老人家是第一次碰见。

梁思慧平常心很细,她是一家连锁轻康复机构的运营负责人,认识这条业务线上八家门店的每个员工。4月以来,她每天5点多起床帮被隔离在家的员工在网上抢购食物。眼下门店不能开业,绩效工资没了、收入下降了,总要想点办法先把人心拢住。特别是那些直接跟客户接触的教练,想要解封后迅速“回血”,还得指望他们。

老人路过时,梁思慧正核对着小区团购水果准备分发,心里却急着冲回家给董事长孙晓怡发送生活困难的员工名单。

就在几分钟前,孙晓怡找到了一处物资购买渠道,只有30份,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报出收货人的地址电话。按照孙晓怡的安排,这次的物资名额都给自己的员工。

作为管理者,梁思慧还需要帮助员工尽量维持“上班状态”,几乎每天都要发起一场公司内部培训。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3月27日发布的最新文件,组织员工开展线上职业培训,可以申请最高每人每年1800元的政府补贴。上海市国资委等部门也在4月1日发布了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房租减免政策实施细则,租用国企房屋经营的,可减免三个月或六个月房租。

对孙晓怡来讲,好消息是更多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在酝酿。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扩大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补服务供给短板。

运动康复是近年民营医疗的新兴赛道,目的是通过训练、理疗等物理治疗技术,让患处尽快恢复活动功能。据《财经·大健康》了解,开在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民营康复诊所,一年即可收支平衡。因此,即便短时间内受到疫情影响,随着国家和上海两级层面的支持政策落地,这类民营诊所当可很快恢复元气。

停诊第一天,先算算钱还够烧几年

一家民营医疗机构的创始人透露,在首家门诊因为疫情原因暂停营业的那天,他的第一反应是,算了算公司的现金储备:若是一分钱收入都没有干烧钱,还能烧几年?

民营医疗机构经营者的危机感,在上海这一轮疫情影响扩大之前就感受到了。

一位上海医美诊所工作人员回忆,大约在3月20日左右,每天的客人数就只在“0”和“1”之间徘徊。再往前推一周,3月15日前后,就有很多同事因居住地封控没法正常上班,“每天只安排三位医生值班”。对此,一家拥有19人的医师团队的医美机构销售人员表示,“客人很少,不需要那么多医生在了。”

与医美相比,康复诊所更“刚需”些。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曾向《财经·大健康》表示,“医生做完手术,觉得不错,只是完成了51%,剩余49%要靠康复团队。”

马昕见过不少患者,在关节手术后打了几个月石膏,拆掉时却发现,关节僵硬,活动性明显变差。如果是软骨挫伤更糟,“术后不活动,裸露的骨头会自发性融合,像板砖垒的墙一样,死死地长在一起,那(踝关节受伤的患者)可能就要跛行了。”

有术后康复需求的患者,不愿贸然中断治疗。“尤其是来自欧美地区的外籍人士,他们对康复医学了解比较早,也更重视。虽然上海从3月初就开始陆续有疫情(通报),但外籍客户只要能出来,基本都会来。”优复门诊的康复治疗师钱来财告诉《财经·大健康》。

3月初,钱来财照常上班,每天能服务八到十名客人。民营诊所一对一的康复治疗模式中,一次治疗需要45分钟到一小时,这几乎是一位治疗师服务患者数量的“天花板”。但在疫情影响和康复需求的权衡之下,客人一天比一天少,3月20日前后的一天,他是“约满”状态,最终能到店的,仅一人。

有民营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也称,疫情前一周收入还能达到十多万元,到疫情期间周收入只有两三万元。

民营康复诊所常见的经营模式是:通过公立医院医生或老客人引荐等渠道,将患者吸引到线下门店,执业医师首诊开具康复处方、治疗师负责后续的长期康复,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二三个月,可以为诊所带来二三万元的收入,如果转化为慢病或轻康复客户,客单价更高。

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骨科和运动医学的医生对运动康复的接受度很高,乐见患者接受康复训练。“我希望我的病人恢复效果好。”一位骨关节医生举例称,曾有病人膝盖部位接受关节镜手术,十个月后走路仍一瘸一拐,就是没有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造成的。这种训练需要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高度依赖康复治疗师。

在医保控费制度下,康复是公立医院“拖后腿”的项目。“一次收费五六十元,康复处方开多了,医院要赔本。”一位公立医院康复师接受《财经·大健康》采访时说。

于是,民营康复诊所补上空缺。孙晓怡的公司的主要客户,是手术后需要系统康复或运动功能障碍需要物理治疗的病人,还有一部分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的慢病患者,并为他们提供日常性的运动改善和康复服务,同时在运动爱好者中开拓新的客源。

民营康复医疗机构需要一批水平达标的康复治疗师。现实是,中国有3.6万名康复治疗师,其中专注运动康复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知名的三甲医院。

业内公认的人才标准是,在取得国内外运动康复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拥有康复治疗师资格证。

按照通行的收入水平,能达到上述标准的康复治疗师,底薪在年收入10万元-20万元之间。加上与治疗人次挂钩的“绩效”,一位受欢迎的治疗师绩效收入可达十万元左右。和其他民营医疗机构一样,这些人的工资占据了康复诊所支出中的最大份额,即使只发基本工资也一样。

一位患者的系统性康复训练,需要有经验的治疗师一对一每周一到两次、持续两三个月。上海封控期间,有的诊所不能开门,患者和诊所都焦虑。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来说,就是“干烧”钱。

这两日,一家诊所的合伙人们开始考虑,是否要从中高级管理人员开始减薪?

这家诊所的一位创始人算了笔账,如果维持现有规模,现有的钱还能“烧”两年左右。“2020年新冠疫情刚出现时曾经有过一些工作人员缩减,后来我们觉得当时的做法也未必明智,把人招进来培训好也不容易”。

他已经在做长久计,若疫情持续下去,一方面考虑调整员工的薪资水平,还需要把员工的保障考虑进去,例如为部分低收入者提供借款;另一方面把一些非核心业务收缩,边缘岗位砍一砍。“这样坚持四年也没问题”。

开启线上诊疗,维持住“老客户”

新冠疫情暴发前,线上业务对部分民营医疗机构来说并不划算。“70%的病症原来在线下已经有标准化的操作,线上要搞一套全新的东西,成本是高的。”优复医疗创始人叶庭均说,现在上了直播和线上义诊业务,“相当于品牌宣传,好过现阶段什么都不做。”

困在家中,一些康复诊所的治疗师开了自己的直播间。也有人在线上做一对一康复指导,用更便宜的价格把原本属于公司的客户变成自己的。

匆匆上线的直播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天里,《财经·大健康》记者跟踪了四场直播,一场主播迟到了十多分钟,一场灯光昏暗看不清康复练习的动作,一场“带货”的购物车不能正常使用。只有一场医疗机构的直播颇为顺畅,但在观众引流建立的微信群聊里,混进了大量广告信息,还不是这家医疗机构的。

这些直播都是免费的。“关于线上收不收费,我们有过争论。”梁思慧承认,让她犹豫的是,疫情之前,直播内容相对线下服务,服户体验肯定有很大差距,现在收费,她怕反而把品牌做坏了。

一家连锁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部负责人向《财经·大健康》分析,压根就没指望直播业务挣钱。“从以前的经验看,直播转化要么引流要么‘带货’。”

挣钱的希望还得落在老客户身上。

梁思慧介绍,有老客人看了直播后,把一些日常健身的课程推荐给了自己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后续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定制化内容形成新的收入。

另一家康复机构推出了线上一对一诊疗服务,收费是线下的一半。公司高管告诉《财经·大健康》,“有些术后康复的客人还是愿意的,因为只是从他们原来的套餐里划次数。他们算刚需。”

还没有患者明确对钱来财提出想接受线上一对一的付费诊疗,但会有人发视频给他,他则通过微信指导他们纠正动作,“如果康复训练中断,对患者恢复是影响比较大的,康复师后期工作也会更难”。

一家上海大型医美机构的一位医务助理,日常承担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居家办公的她会每周与客户点对点联系一次。她还接到了公司安排的任务——每天在朋友圈发布产品优惠信息,介绍公司推出的“疫情特惠”。

和平常1300多元/次的光子嫩肤价格相比,“疫情特惠”预售的套餐是9999元十次,“但我不太好意思提,怕客人反感。”她告诉《财经·大健康》。

搞培训求补贴换资源,一切为了解封后

“开源节流,现在主要开的是人的源,不是钱的源”,几位合伙人讨论过后,梁思慧暂时按捺住了对现金流的焦虑,把眼光放到了两三个月之后,“下半年一定要把营收补回来”。

员工培训是梁思慧想到的第一件事,几乎每天都有一场内部培训,“很多没有做到的细节,这段时间是最好的补课机会”。所涉内容从CPR基础急救知识、康复训练基础理论分析,到日常客户维护、直播经验分析,甚至还有针对外籍客户的英语听力提升训练。

管理者们用各种活动帮助员工尽量维持“上班状态”。“至少让大家知道这个公司是怎么来的,现在状况怎么样,理念是什么。否则大家待在家里时间长了慢慢凝聚力就会散掉。”叶庭均说。

没有绩效,钱来财也接受了这种短期内收入下降的现状,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报考体能训练师的准备。已经拥有康复治疗师资质的他,今年的目标之一就是再考一张证,春节过后就已经买好了复习资料,“疫情前只看了一章不到,现在已经看了三章了,还刷了些题”。

民营诊所乐见其成,有些机构还提供了国外付费杂志和资料网站的免费账号。“组织这些培训是有补贴的。”前述民营医疗机构高管坦言。

“带货”也提上了日程,原本在优复拉伸线下门店售卖的筋膜枪等健身和居家康复设备,正在筹划产出。相应的计划中,把直播和新媒体,包括线上带货,会成为一项长期业务。

种种布置,都寄望于上海疫情能在上半年得到缓解,线上业务能够成为线下门诊新的助力。叶庭均回忆,“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门诊有两到三个月不能正常开放,所以这次我们也预期上海的门诊业务,可能要5月甚至6月才能恢复。”

民营消费医疗机构的经营者们已然看到了来自中央政策层面的支持。2022年3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促进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服务等“智慧+”消费。“现在还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将来落地,我们肯定第一时间跟进。”叶庭均期待着。

至于现在,房租减免,是民营医疗机构想争取的另一项政策。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工伤失业保险费用返还等。文件还要求,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租用国有企业房屋经营的,减免3个月租金;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减免6个月。

4月1日,《政策》中有关房租减免的实施细则在上海落地。上海市国资委、住建委、房管局等部门提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直接免除、从后续租金中抵扣或者返还等方式实施房租减免。

虽然有的门店业主并非国企,但梁思慧也想争取些别的优惠,“比如有些商场的广告位,我们正在争取用通过资源置换形式获取。疫情缓解后,品牌投放和门店活动都会用到。”琢磨这事时,梁思慧起床的第一件事,还是在六七个平台为生活困难的员工抢菜。最新的“战绩”是,从早上6点到9点多,三个小时抢到一份59元的蔬菜包。

“这个时期传递价值观是最好的。”叶庭均相信,“我们现在为员工做的,向他们传递的,等到恢复运营后,他们会更好地用在客户身上。”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6777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