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季羡林最得意的弟子走了,那些“天书”再也没人读得懂了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17 09:12:49 0 西域 语言 的人

就如同她老师季羡林的名字一样

2018年,段晴访问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图/受访者提供2018年,段晴访问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图/受访者提供

本刊记者/倪伟

该怎么介绍她呢?一位国际权威的历史语言学家,一位西域天书的破译者,一位季羡林最寄予厚望的弟子,一位在大冬天也要穿裙子的爱美的女士,一位爱泡健身房的北京老太太,同时,也是一位病人。

在全球西域史学界,介绍她则非常简单,只需要说出她的名字:段晴。就像她的老师季羡林一样。

3月26日凌晨,与癌症对抗了7个月之后,68岁的北京大学西域历史语言学家段晴在北京逝世。装满奇异字符的大脑,停止了思考。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是段晴的同行,也是相识40多年的老友。段晴走后,他感叹,丝绸之路古语言的解读,中国恐怕多少年内也不会再有第二人。

“没时间绕圈子”

历史学领域同行们回忆起段晴,总是说:我很佩服她,但她的文章我是读不懂的。

很多人好奇,段晴到底懂多少种语言。她的回答是:不要问我懂多少种语言,要问我懂多少种语系。她的学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叶少勇替她数了数: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这么说吧,从欧洲到亚洲这条路上,除了特别犄角旮旯的,有几个语系她就涉猎过几个。”

去年,她又攻破了一门“死语言”。中国社科院的胡适档案里发现了两张照片,内容是两份古老的文书。文书是1929年在新疆图木舒克佛教遗址发掘出来的,用一种陌生的语言书写,当时,照片曾流转于许多著名人物手间,也曾在欧洲、美国寻找解读人,都没有成功。90多年以后,段晴破解了这两份档案。她发现,这份文件来自史书记载的“据史德王国”,而据史德语是一门已经死去一千年的语言。

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玉麒说,段晴写的据史德语文书释读文章,对于丝绸之路研究、对于国际历史语言学界来说,是一次小小的地震。文章首先发表在朱玉麒主编的《西域文史》上,有外国学者看到英文摘要,立刻发邮件联系,只为阅读段晴的文章。

而这对于段晴,似乎只是一件小事。

在朋友眼里,与她的学术地位和专业难度相比,她的性格显得过于接地气了。一起外出考察的朋友回来翻照片,总能看到她跟各种路人的合影。在新疆,她用刚学来的几句维语拉着一个老大爷聊天,把老大爷都聊烦了。

段晴走后,学生张幸发现,比起老师为自己做的事,学生们几乎没有帮她做过什么。只有当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段晴需要找些资料,会急冲冲地写邮件给他们:帮我查一下,我现在正在写,尽快完成,越快越好!

直率是继承自她的导师季羡林。她曾经说,“季先生以及恩默瑞克教授等都是非常直爽的人,他们知道时间的宝贵,所以有什么说什么,没时间绕圈子。”

直率归直率,她并不粗枝大叶,只要跟别人在一起,总会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有一年她带学生去和田考古遗址考察,在沙漠上露营了一夜,被子太薄,所有人冻得够呛,之后很多年里,她经常自责地提起那件事。

在小区里,她也是那个热心肠的人。一位摆菜摊的摊主曾得到过段晴的帮助,送些菜来答谢她。她对摊主说,我比你活得好,就别老想着我了。相识40多年的师兄王邦维回想起来,“说这话,真是典型的段晴的口气。”

季门弟子

住院期间,学生张幸给段晴买了碗豆汁。她平常不爱喝豆汁,那次却很高兴,端过来喝了很多,然后说了一句:以前季先生喜欢喝豆汁,我也给季先生送过豆汁。张幸听了,鼻子一酸。段晴很少流露出感伤,最动容的时刻,几乎都是怀念老师的时候。

季羡林夫人去世后,师兄王邦维和段晴去看望老师。段晴忽然说,季先生,您得再找个老伴。季羡林说,算了吧。想了想,又加上一句:他生未卜此生休,这辈子不想这事了!“段晴敢跟季先生说这话,我不敢。”

拜入季门是一场缘分,1978年她考北大德语系研究生,面试时季羡林在场。当时季羡林正想找一个学德语的学生,就挑中了她。1980年,中断数十年的中外文化交流重新连接,季羡林时隔30多年重返德国访问,带上了段晴。他亲自为她争取到奖学金,送她到汉堡大学学古代于阗语。季羡林是有意布局的,陆续送了好几位学生出国,接受“德国式”训练。

1980年,段晴(右一)陪季羡林(右二)访问德国,季羡林时隔30多年重回留学故地。图/受访者提供1980年,段晴(右一)陪季羡林(右二)访问德国,季羡林时隔30多年重回留学故地。图/受访者提供

她在汉堡大学的导师是恩默瑞克,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他教的语言包括奥赛地语、于阗语、阿维斯塔文献、摩尼教波斯语、基督教粟特语等。上课没有任何热身,直接从读原材料开始,第一堂课就是读一篇于阗语的故事,段晴只读了一句话。恩默瑞克非常骄傲,发现有人思维跟不上,就不屑一顾。直到段晴解决了一个他不能解决的问题,他才真正承认段晴是他的学生。

段晴后来的教学方式,也是德国式的。她会在开头几节课故意拉快进度,“抖一抖、晃一晃”,不合适的人自己就走了,免得彼此为难。一个班二三十人,到期末往往只剩下四五个。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姜南跟段晴初学梵语时,还不知道梵文字母长什么样,第一次上课她就连讲了四课。段晴告诉他们:“一路向前,不要回头,不必纠结,学到最后都会明白的。”——她学语言的奥秘尽在于此。但段晴有一点跟德国老师不同,只要学生表现得好,她会以最夸张的语言赞美。

段晴曾不无自豪地说,季羡林生前对西域古代语言的布局,现在除了吐火罗语,其他语言基本上都可以开设专业了。她还开拓了更多中亚古代语言的教学,包括佉卢文/犍陀罗语、于阗语,以及其他古代伊朗语,拓展了季羡林时代的版图。

季羡林曾将一批学生送出国学西域历史语言,但最终把这条路走到底,并且取得丰硕成果的,只有段晴。段晴最后一次见季羡林是2008年6月,为了请老师写信,促成国家图书馆收藏一批新疆出土文书。那天,季羡林看着她说,段晴,有你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年后,季羡林逝世。

熔岩喷发

相传,季羡林的导师瓦尔德施密特访问中国时,季羡林把《罗摩衍那》中译本送给了老师。这是“文革”期间季羡林最重要的成果,在那个无学可做的年代,他千方百计找机会,翻译了梵文的《罗摩衍那》。但是那天老师十分生气,把《罗摩衍那》扔到地上说:我教给你的就是这些吗?

瓦尔德施密特可能不知道,“文革”中,他的高徒只能当门房、转接电话、收发信件,翻译《罗摩衍那》是唯一能与学术保持连接的事。直到70多岁以后,新疆出土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送到季羡林面前,他才重拾看家本领,转写、翻译和注释了这部 “天书”。季羡林曾经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他一生的喟叹,也是段晴前半生的总结。

1980年代后期,段晴刚回国时,没有新材料可供研究,西域历史语言学科处于低潮期。学者待遇也很差,为了补贴家用,她曾为一家德国旅行社做地陪,给德国游客当导游,还开过自己的公司。这段苦闷的时光长达十余年。直到2000年之后,新疆考古出土的文书陆续投入研究,段晴才迎来学术爆发期。“如积累多年的熔岩,一下子喷发出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形容。

季羡林带回的星星之火,在段晴的年代开始燎原。

研究丝绸之路和西域,需要读懂西域的语言。在学科分类上,西域语言分为印度学和伊朗学两支。在中国,段晴跟着季羡林学习梵语,属于印度学;在德国,她学习的于阗语,则属于伊朗学。两支语言学脉络在段晴一个人身上汇集,成为她打通中亚语言的基本功。荣新江评价说,丝绸之路发现的梵文、佉卢文、于阗文、据史德文、粟特文、叙利亚文……她都能解读,她是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独一无二的古语言支撑者。

“如果要给段老师作学术定位,首先,她印度学、伊朗学通吃;其次,她两条线做的都是最核心也是最难的地方,那就是解读。”荣新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种学问没有功利的意义,但国力强大以后,各国都会养这么一个人。能读懂这些,说明这个国家的人最聪明,咱们国家就养了一个段晴。”

段晴让同行望尘莫及的,不仅是钻研语言的天赋,还有一股一往无前的气质。

北大的巴利语教学曾经中断过,2000年以后,段晴觉得应该恢复,但巴利语不是她的专长,她只是自学了一段时间,就开起了巴利语课。巴利语是一种印度世俗语言,与梵语接近。重开巴利语专业之后,段晴再一次大胆跃进,与泰国合作将南传佛教的《巴利三藏》从巴利文翻译成汉文。她带着北大梵巴语专业的学生,二话没说,就踏上了这场当代译经的苦旅。

季羡林有着开山之功,但因为学术环境的隔绝,那代学者只能跟在外国同行后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说,如今以段晴为旗手,中国西域历史语言研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第一梯队。一位日本学者来中国开会时,翻着中国学者编的论文集,非常失落地说:你们把事情都做完了。

段晴说过,唯有对新疆古代语言文字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人,才能认识到新疆古代语言文化发展沿革的真面貌,把对新疆古代文明的研究,作为独立学科来建设。这句话里藏着巨大的学术理想。荣新江感觉到,她用自己的学术成果,在构筑一个古代西域文明研究的独立学科。

她做着“死语言”的研究,关注的却是活生生的人。她对新疆的热情,不仅投注在古老的文书和神秘的语言,也包括新疆的人。有一年为了开一个新疆民间文化高级研修班,她特意为南疆的和田师专与喀什大学各留10个名额,专程坐着大巴车,带队去两所学校宣传。

通灵人

破译天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呢?这些看似缠绕的线头,又如小孩涂鸦的字符,就像古人写下的密码。没有现成的答案,甚至无人可以交流。

德语专业的同事谷裕无法感受段晴的工作,她好奇地问:你破解那些天书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有神助之力?段晴眼睛一亮,太对了!

2008年,新疆挖玉人在古代于阗地区挖到了五块毛毯,色泽鲜艳,填满了奇异的图画,图画间还绣着三个神秘字符。段晴看到照片,认为是于阗特有的丝织品“氍毹”。她经过长时间思考,认出方毯图案是几大希腊天神,而最后的那尊神灵,是苏美尔女神伊楠娜。她继而破解出三个字符,是希腊词与梵语词融合而成的于阗语词,意为“冥洲”——女神伊楠娜的宣言。

突然想通的那一刻,她感觉如有神助,“很惊喜,又很害怕”,害怕解读错了。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1500年前的新疆丝织品上,出现了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神话。很多国际专家直言反对,老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也不信她。两河文明中断了,刻在泥板上的《吉尔伽美什》被埋藏在地下,如何证明传到了东方呢?她挑战着人类迁徙史的经典结论。 

段晴读懂了方毯上的故事,并且深受感动,跌入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她疯狂地到处作讲座,逢人便讲几块方毯上的神话。她自信地说,因为苏美尔文明出现在氍毹之上,总有一天,人类文明历史会因为这氍毹的存在而重新写过。

在这场孤独的想象与求证中,段晴自己证明了自己。这场想象中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最初只有她独自品尝。最终,经过不断修正,所有证据缀连起来,指向她的设想。最近,哈佛大学教授施杰我提出了一个支持段晴的论据:吐鲁番出土的摩尼教《巨人书》里,出现过《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著名人物的名字。这是《吉尔伽美什》流传到新疆的另一个证据。远方的支持令人欣慰,这是生命的最后让她高兴的一件事。

如果没有多种文明、多种语言在同一个脑子里,氍毹是很难破解的。她曾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李肖说,这一代人比上一代人做了更多突破,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语言间的规律。面对外行,话只能说到这儿了。别人无法切身体会到,面对这些奇异字符,抽丝剥茧、冥思苦想,甚至异想天开后觅得规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去年年末,她在病床上为新书《神话与仪式》写序言,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她对氍毹的解读经历。文章最后,她只字未提自己的状况,却意味深长地写下了生命中最后八个字:生命有限,探索无穷。

造一座巴别塔

段晴昏迷之际,几位学术界老朋友去医院看她。看到她躺在病床上,西北汉子李肖抑制不住地伤感,“我突然有种感觉,她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盗天火的人,泄露了天机,所以要承受很重的代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玉麒也说,段晴想要用语言造一座巴别塔,但上天不许。

去世三天前,她突然从昏迷中醒来。学生们赶紧去看望,她睁不开眼睛,他们跟她逗乐,说给您唱个歌吧,她摇头;剥了个橘子给她闻,她皱起鼻子;他们开玩笑,我们是不是又烦你了,她点点头。“仿佛能感觉到她还像以前那样,故意嫌弃我们,说你们赶紧走吧。”学生张幸说。临走前,他们说,老师您再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吧。她用尽全身力气,终于睁开了眼睛,看了学生们很久。

段晴始终没怎么开口谈论过死亡。只有一次,说起最近几年在开会或出访等场合喜欢穿漂亮裙子,她开玩笑说,那是因为知道自己大限快到了,所以打扮得漂亮点。她大冬天的也喜欢穿长裙,会在网上淘衣服。在朋友眼里,段晴不琐碎,但也有普通老太太的一面,工作多的时候,她会懊恼:我要去照顾我的小孙女了,不要给我这么多活儿啦!结果,还是一篇接着一篇发表文章。

她也不愿意谈遗憾。这些年陪伴她最多的学生、北大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范晶晶觉得,“遗憾”不是段晴的思考方式,她总是在想,还能做什么事。年轻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十八九岁就要坐冷板凳学“冷门绝学”,她担心他们坐不住,就找机会带他们外出考察,开阔眼界,也培养兴趣。“你不知道这有多麻烦,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范晶晶说,但段晴一定要去,亲自选酒店。

段晴独自品尝着告别的滋味。去年10月,学生们推着轮椅带她回北大,快出西门了,她突然坚持要从东门走。学生又推着她横穿校园,从未名湖边经过。那是她最后一次逛校园。其实,她内心里默默地在做着最后的告别。

“江湖突然就寂寞了”

段晴逝世半个月后,老朋友们聚在北大的一个四合院里,为她举办小型的追思会。气氛并不哀伤,说的多是开心的回忆。窗外西府海棠开了,那个爱跟花合影的人却不见了。

荣新江回忆起1985年去德国,正在汉堡大学读书的师姐段晴接待他。他在欧洲各大图书馆跑了一个多月,头发乱蓬蓬的,段晴用剪刀给他理了个发,才带他去见自己的导师恩默瑞克。有一年去苏州开会,公交车的电子播报器一直用软糯的苏州话播报:“注意安全,从后门下车。”段晴一路走一路念叨:注意安全、从后门下车……尤其对吴语“下车”的发音特别痴迷。很久以后,碰到江苏人、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她还笑嘻嘻地用苏州腔打招呼:“从后门下车!”朋友们觉得,她对语言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热爱。“段老师从后门下车了。注意安全。”在一篇缅怀文章的结尾,陈泳超写道。

在人群里,段晴总是最活跃的那一个。去新疆出差,见到广场上有人载歌载舞,她立马跳起舞来,还让同行的教授拿着帽子收钱。她爱喝酒,白酒一喝就是半斤。“有段老师在,你永远不用担心冷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说。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沈卫荣低沉地说,段晴走后,丝绸之路、西域研究这个小世界山河失色,江湖突然就寂寞了。

不仅是生活里,学术世界可能也变得寂寞了。在学术界,她的率真令同行感到恐惧,会议上听到不认同的观点,她立刻针锋相对:我反对!她还敲打过一些学术机构:过于跟随现实风向说话,这不应该是学术研究的本色。同行们感慨又自惭——这种纯粹和风骨,在学术界已是如此珍稀。

去年,新疆拜城的一次会议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屹介绍了自己的一项研究,对于阗人的来源提出一个猜想。第二天,一行二三十位学者到野外实地考察,有人指着天山山口说:刘屹说于阗人就是从这来的。段晴脱口而出:他瞎说!弄得这位院长十分尴尬,但过后,他后悔没跟她继续请教。

刘屹记得更多的是段晴的慷慨。他编了近十年学术刊物《敦煌吐鲁番研究》,经常向她约稿,她总是爽快地回复:“等着吧!”有时刚过了一个星期,她的文章就躺在邮箱里了,读来总是令人惊喜。这本刊物并不是核心期刊,但段晴赐稿从不吝啬。追思会上,刘屹回忆起这位严苛又善良的前辈,突然泣不成声。

“我觉得段老师很有意思,她当着人的面也说‘坏话’。”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说。段晴是个异数,但这原本应该是学者本真的样子。“有这个特点的人,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大容易成长到学术台面上来了,大概很早就给过滤掉了。但过去的时代还有很多缝隙,也要感谢那个时代宽容的一面。”罗新说,“在这个意义上,我有时在想,大概今后很难再出这样的人了。”

段晴住院期间,段映虹一直没鼓起勇气去看她,有一天很想念她,就给她打了个电话。段晴声音不如以前响亮了,但声音里依然带着笑,给人信心。“她应该也不希望让大家看到她生病的样子,我想在脑海里保留她最美好的样子。”

最美好的段晴是什么样的呢?有一年冬天,草木萧瑟,段映虹骑着车从北大静园路过,远远看见段晴一个人站在路边。“哎,我在看鸟儿呢!”段晴笑着跟她说,入神又纯真。这个画面让段映虹永远难忘,“想起来,就让人觉得很开心”。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6372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