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小人书里的大画家·汪观清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09 21:09:09 0 连环画 红日 画稿

1960年,山东省蒙阴县东南的孟良崮来了一位年轻的画家,他衣着时尚,又高又瘦,长相英俊,随身还带着一台罕见的照相机。虽然是个画家,但进村后他并不着急画画,而是挨家挨户的串门打听有什么农活可以干。大多数村民觉得。这个年轻人很快就会受不了山里的生活,但让人意外的是,年轻的画家在这里过得很开心。还慷慨的给村民拍了许多照片,这位年轻的画家就是后来成为上海画坛代表人物的汪观清,他根据小说《红日》绘制的连环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被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典的军事题材作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的孟良崮之行差一点就要了他的命。

汪观清说:“(连环画)除了不会讲话、不会动,其他(和电影)都是一样,导演、构图、摄影、灯光、道具、服装,一切都是我,主角也是我,演员也是我,千军万马都是我来调度。”

1960年夏初,画家汪观清在孟良崮半山腰的一个村寨里住了下来,很快他就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照片里他面带微笑,看上去心情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严重的腹泻每天都在折磨着他,让他痛苦不堪。

汪观清回忆说:“一到那里去公共市场是两个,十点钟一顿两个窝窝头,窝窝头是榆树的叶子,把石灰呛了以后加这个花生皮、花生壳磨成粉,再加点小麦。咸菜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就什么?冷水,你要喝水,跑来回14里(7千米)路,自己挑。就在那山沟里,每天还和他们一起劳动,晚上就拉(肚子),吃下去(什么)拉什么。”

但身体的不适比起正在做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他最要紧的事情是改编风靡全国的军事题材小说《红日》。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时,汪观清激动不已,这正是他一直想要的素材。

汪观清说:“我很想画这个,小说1957年出来,1958年看到我是太激动了,我真想画,要(向出版社)表示态度。最后呢,领导考虑要作为重点来画,编出来,最后还是选的我。那我开心的不得了。”

20世纪50年代,汪观清所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汇集了各路绘画精英,号称“一百零八将”。汪观清高中毕业,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教育。他自学成才,因为所画题材涉及领域多,出手又很快,20岁出头他就崭露头角,成了出版社公认的快手。不过。他还没有负责过重大题材的创作,他需要时间和机会来证明自己的才华。连环画《红日》计划分四册出版,共500多张画稿,这样重大的题材成为汪关清展示才华的绝佳时机。

小说《红日》以真实战争为背景,讲述我华东野战军涟水战役受挫后,在莱芜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并于1947年5月在孟良崮发动了一场彪炳史册的山地运动歼灭战,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4师,战斗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罕见。1960年,年轻的画家在孟良崮的山上仍然能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激烈。

汪观清说:“这个山应该有一些树,当时炮打得太厉害了,所以树根都没有了,所以山上还是光秃秃的。那个炮弹打得太厉害了,那个石头缝缝里面,马骨头还有人的骨头实际看不出了,都有。还有那个子弹锈掉了都看得到。”

把这样真实发生的战争改编成连环画充满了挑战,画家一方面要高度还原历史细节,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对画面和场景的想象。当然,汪观清自有办法。就在这个光秃秃的山上,汪观清跟着村民追着细节满山跑。炮弹落在哪里?敌人在哪个山洞负隅顽抗?我解放军如何迂回至山顶?他们在哪里拼刺刀?

汪观清回忆说:“(我跟着村民)跑到山顶上面,拉着松树有时候吊下来,有时候拉着松树下来,冲下冲到山洞人跳下来。这个整个过程要爬什么,这个是很艰苦的。那时候才三十岁出头一点,身(强)力壮,还可以。我喜欢踢球,运动(身体)还可以啊,一般身体差点儿根本不行。”

细节越来越多,故事也慢慢丰满起来,汪观清手里的画稿自然也变得生动了。

汪观清说:“他(村民)讲的感情就是我的感受,那我看到这个我就想到声音啊、冲啊、爆破啊什么,那个感觉、气氛就来了。”

气氛有了,故事有了,解放军英勇作战的细节也有了,但汪观清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在孟良崮住了一个半月后,他回到上海稍作修整。又带着一百多张画稿下到部队当兵去了。

汪观清说:“画兵当兵,画海军到海军(体验),你画哪里到哪里,一定强调深入生活,你不深入生活不行,你是人民的画家,为人民服务。”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汪观清之子说:“时不常就不见我爸人影了,也不知道到哪儿去。过段时间回来了,满脸胡子拉碴的。随后衣服脏兮兮的,包啊、画夹呀一大堆。反正我记得他一回来地上就一堆东西。”

汪观清说:“开始一去,想你当客人来一下就(走)了。后来上面提出来让我穿军服,那么(编入)一个班,那些战士真朴实啊,他坐在你边上,拉着你的手,你坐半个小时他就不放,拉着你,就对你笑。”

汪观清爱上了部队。他在这里过上了愉快的生活,他和战士们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他从身经百战的英雄老兵那里挖掘到了更多的作战细节。

汪观清说:“请部队的人那些打过仗的教我军事要领,你这个不对,应该是怎么样。他不但讲还做给我看。”

汪观清也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解放军战士进攻时不走直线,而是曲线进攻;为了躲避子弹,冲锋时要侧身向前;手榴弹要放在身体左侧,因为挂在右侧。持枪行军小跑时会与枪械发生碰撞;他甚至还知道了,战士们打绑腿是三条绑腿绑在一起。

汪观清回忆说:“我说为什么(打)三条绑腿,他说你不知道,我们露宿不住在老百姓家里,都是在露天,下雨也好,刮风也好,都是到墙边上躲在那里睡。晚上受凉了,三条绑腿绑在一起,绑得高一点,膝盖就包住了。所以整个一百多张画,全部都给我改动以后,那么我懂了。”

但是这些还不够。他还要搞清楚当时所使用的武器弹药的细节。于是一个月的当兵生活结束后,他又到了北京,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写生。

汪观清说:“写生不像现在拍照。写生,各种枪、子弹、手榴弹、坦克车、吉普车都要画速写本,要像真的一样。”

在做好了这些准备后,他回到上海又拜访了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就这样连续五个多月的奔波,高强度的工作终于把他的身体拖垮了。

汪大伟说:“医生说你已经(要)停稿了,不能再画了。你的命还要不要?”

汪观清说:“那时候下来,两次下来吐血,我去检查——肺结核。”

汪大伟说:“当时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得肺结核就如同我们现在得癌症一样,肺癌一样,宣判“死刑”了。”

面对医生的警告,汪观清不得不妥协,他不能再来回奔波了。不过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而是带着画稿回到老家安徽歙县,一边调养身体一边修改画稿。到了1961年年底,连环画《红日》画涟水战役的第一册和画莱芜战役的第二册画稿完成付印,而作为重头戏的后两册是画孟良崮战役。为了集中时间和精力,1961年年底,汪观清再次回到孟良崮,这一次他调查研究了半年多,还在山上过了春节,这一次完成了270幅画稿。1965年1月和5月,《红日》的第三和第四册分别出版。

从1960年5月汪观清到孟良崮进行创作算起,到1965年5月第四册正式出版,《红日》连环画全部完成前后历时五年。1981年,连环画《红日》荣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二等奖。

汪观清说:“好多老将军碰到我就说,你的书我看过,你小时候当过兵打过仗的吧。我说当过兵是当过,没有打过仗。(老将军说)不可能的,班进攻、组进攻、排进攻,都符合要求的。你是肯定打过仗了。”

连环画《红日》的出版意味着年轻的职业画家汪观清完成了自己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过程,他迎来了人生的新的高峰。《红日》组画、《爷爷把钟拆坏了》以及他与应野平合作的《万水千山》等共13张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自学成才的汪观清靠着自己的努力,拿到了中国美协会员证书,编号是1483。

汪观清说:“所以我们一面学,一面画。不会游泳,跳到水里不是要淹死的吗?要想法儿找方法要活下来。我们这些就是这样,人家画8个小时,我们就14个小时,晚上睡觉到1点钟。勤奋呀,画了多了以后手熟练了。”

从1951年出版第一本连环画《扫雷英雄姚显儒》到《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从奴隶到将军》《斯巴达克》《鸡毛飞上天》《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等连环画。退休前汪观清一共画了约六十余种百余册连环画。汪观清的创作道路也曾经碰到坎坷,在没法儿画连环画的日子里,故乡再一次成了汪观清最好的选择。1974年,他去家乡歙县的练江牧场参加劳动,画家欣喜地发现牧场里的人并不刻意关心他每天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并没有人反对他画牛。

汪观清说:“我说鲁迅先生讲的教我们(做)孺子牛,向牛学习。所以我画牛多向他学习。(他们说)哦这可以这可以。那么我就画了好多牛。”

汪大伟说:“他常常自娱自乐,拿手指头在作画,对牛的结构、对牛的动作特征默记,用手画。”

汪观清说:“目的是练,练了以后,大笔头练了以后画人物就用(画)牛的方法的画,就放得开了。”

牛越画越多,汪观清也越画越自在,慢慢地喜欢的人也多了起来,他甚至还出版了一本专门的技法入门书。1983年为庆祝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的召开,他与朱屺瞻先生合作了斗牛图。朱启瞻先生融汇中西、自成一体,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他告诫汪观清,中国画的修炼不能急于求成,要稳,绝对不能飘。人家说你的画戆一点,拙一点,不要紧,一快,马脚就露出来了。由此王观清渐渐开始体会中国画的要义,不知不觉中从画牛摸索出了中国画的文道,并借由永字八法揣摩绘画中的书法用笔,从而“写”出牛的造型和精神,渐渐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汪观清说:“画牛的呢要有内容、要有情节,那我就想到我妈妈、我大姐,我大儿子大燮属牛,还有孙女,脾气也是牛一样的,倔得很,所以我四代都属牛。所以画的时候就想到和他们对话。画了以后,牛与牛之间情感交流,看起来就生动了。人家(说)你这个牛和人家(的)牛不一样,有情感在里面。实际有这种无形中的对话。”

2021年9月27日,汪观清专门制作了一尊铜牛雕塑,从上海运到了安徽歙县,汪观清出生的村子坑口乡金滩村。他说,这头老牛实际上就是他自己,他要站在这里陪着母亲,守着家乡。从11岁离开家乡后,汪观清终于以自己最想要的方式回到了故乡徽州。

汪观清说:“离开家乡80年,我的心怎么也忘记不了我们家乡,天天想家。我画了70年的画,画画儿中间的老牛,叶落归根了。”

在九十岁这一年,汪观清完成了几件重要的事情:祖父留下的老宅改建成了艺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人生第一件雕塑作品《牛转乾坤》立在了老家村口;向家乡的博物馆捐献了自己最满意的二十幅代表作品。”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5980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