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东航飞行事故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他们如何度过?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05 21:27:41 0 家属 心理 环球

来源:环球人物

这是“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过去十几天里,东航飞行事故的消息让每一位遇难者家属都备受煎熬。有人曾祈祷奇迹的发生,有人以泪洗面,还有人将事故现场的土用陶罐装回家……

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杨甫德教授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空难事故的发生概率很低、很突然,一旦发生,后果极为严重。因为这种特殊性,家属最初会不理解、困惑、不愿意接受现实,甚至愤怒怨恨。”

这也意味着家属们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心理疗愈期。

“亲人突然完全消失,走时没留下任何交代,家属可能会想象事故发生时的场景,会想象亲人在极端条件下遭受了多少痛苦与恐惧。这种对画面的想象,可能会带来持续的心理创伤。”

如何从悲伤中走出来?

杨甫德认为,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是第一步。清明节时,要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即使他在这个世界,逝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依然能达成内心的情感联结”。

2008年汶川地震后,杨甫德是第一批前往汶川进行心理危机救援的专家。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MH370航班失联等灾难发生后,他都曾赶赴现场参与救援。以下是《环球人物》记者与杨甫德的对话。

要给家属提供哪些援助?

环球人物:对于现阶段的家属来说,最需要得到怎样的心理援助?

杨甫德:一般在刚得知坠机时,家属都抱有幻想,希望奇迹发生。但在3月26日确认航班人员全部遇难时,家属内心的希望就会破灭,逐渐接受或是意识到“没有奇迹,现实就是这样”。

但一般突发事件中,还有10%左右的人不能接受(那样的结果),这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和保护机制。面对创伤出现了否认、震惊、不愿接受等认知和情绪反应,也是正常的。这个阶段需要处理很多后续事宜,比如赔偿、安顿等,援助人员更多的是要陪伴和支持他们。如果他们有比较明显的应激反应,可给予相应的医疗处理。

还有一点是,心理援助要看个人需要,提供给需要的人,而不一定是给所有人。我们可以观察、记录家属的表现和状态,如果他一个人相对安静,但与亲人之间还有交流,我们不一定非要过多打扰他。

环球人物:家属出现哪些反应时,需要心理专家重点援助?

杨甫德:比如一个人完全麻木、面无反应,跟周围环境不接触,不要认为他没事,那恰恰说明他完全被这件事击倒了。还有不愿意接受任何帮助,甚至有轻生倾向,也是失去了心理动力的表现。或是极度悲伤,一直哭,眼泪停不下来,嗓子也哑了。这些人肯定要关注。

环球人物:跟家属沟通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杨甫德:跟家属沟通既要关注空难本身,又要关注日常状态。(告知他的)信息要有官方渠道或者权威渠道,这很重要,就怕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说,变成坐过山车一样。

也不是每次交流都跟他谈事件进展。要让他适度关注事件信息,或者每天适度传导给他,最好相对固点时间,就像发布会一样,告知他现在政府在做哪些事、其他家属都在做什么。

另外,心理专家要对家属提供支持,最好是72小时内启动。比如,做有关“哀伤”的健康指导,至少从四个方面帮他:一是接受家人离世的事实;二是缓解哀伤所带来的内心痛苦;三是适应没有亲人后的生活;四是一定要帮他寻找、思考能够纪念逝者的方法。这四个任务处理好了,他基本能从悲伤中走出来。

我们进行心理援助的目的就是协助家属度过哀伤期,可以通过给家属提供地域心理支持资源和社工资源;对家属进行逐一访谈,评估其心理状态并安排心理辅导;做一些关于哀伤的心理健康讲座视频等,帮助他们疗愈。

当评估达到“整合性哀伤”时,也就是,能够带着对逝者的爱和思念,过好接下来的生活时,就可以结束了。

·3月27日,搜救人员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图片来源:新华社)·3月27日,搜救人员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图片来源:新华社)

环球人物:对于遗物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杨甫德:遗物对于家属而言很珍贵。因为遇难者走之前,家属们都想的是他一两天就回来了,没想过他回不来。这时如果能找到身份证、钱包、随身携带的某种物品,交给他们的家属,家属就有了一个表达哀思与念想的重要物件。否则一无所有,家属只能去想象,不利于他们接受现实。

找到遗物后,我认为要有一个很好的交接。比如,把遗物处理得干净整洁,甚至有一个包装,然后办一个家属接遗物回家的仪式,举办一些能让家属更好表达哀思的活动,这样整个过程串起来,相当于完成了对逝者的哀悼。

环球人物:进入理赔阶段,您觉得家属应如何做?

杨甫德:大家在认知上要认识到合理的赔偿是国际惯例,不是个人的无理要求。获得赔偿不影响家属表达对亲人的哀思,是家属面对现实的一项该有的内容,肯定不应回避。

按照我参加马航时的救援经验,家属之间首先要有一些理性的讨论和协商,要凝聚共识,不能家属内部都有多种意见与标准,这肯定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最后也不太好跟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达成一致。如果很难达成一致,就可能造成家属新的压力与应激。

除了家属,还有他们

环球人物: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工作强度较大,也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援助?

杨甫德:救援人员要意识到自己也会受到事件的不良影响。他们有时完全投入,心身都过度支出,没休息好,不能(保证)正常的一日三餐,同时感同身受那些悲伤的场面,结局又是他们无法改变的,这时一定会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刺激。建议他们做一些积极的事,尽可能生活规律,该吃饭要吃饭,保障睡眠时间。

救援人员必须有信心,相信政府一定会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来处理这些事。所有人不管来自哪个系统,相互间要多一些支持,不要因为某件事做得不够到位,就自我否定,觉得没帮上什么忙。这时候一个工作人员情绪崩溃,会影响更多人的情绪。

·3月26日,在东航MU5735客机坠毁事故核心现场,搜救人员在进行搜寻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3月26日,在东航MU5735客机坠毁事故核心现场,搜救人员在进行搜寻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环球人物:有逝者家属发布去世亲人的视频,被网友骂蹭热度后不得不删除视频、道歉。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杨甫德:具体事件我不是特别了解。如果他发视频是为了回忆过去,那对家属的心理恢复其实很有帮助。他回忆一些美好的过往,而不是总沉浸在事故场景中,这也是在接受现实、转移注意力,有利于他从事件中走出来。我希望社会能理性看待,而不是简单认为这是一种蹭热度行为。他通过这个视频能蹭到什么热度,对吧?

环球人物:前段时间有一则“事故现场有黑蝴蝶飘落”的短视频广泛传播,有网友评论“死后化蝶,相随相伴”,还有人联想到逝去小女孩的蝴蝶结。对这些评论,您怎么看?

杨甫德:悲伤事件唯美化,可能是人们对于悲惨事件的一个处理方法。总体我们要以科学态度去解读和面对这些事情,可以通过唯美的方式去祭奠怀念我们的遇难者,同时也尊重科学、尊重每位亲人独有的处理哀伤的方法。

·3月28日,一只黑色的蝴蝶飘落在事故现场。消防员用手托起,送它飞远。·3月28日,一只黑色的蝴蝶飘落在事故现场。消防员用手托起,送它飞远。

环球人物:您觉得媒体应如何介入到对逝者的报道中?

杨甫德:本着尊重家属的原则介入相关工作。每个家属的诉求不一样,处理哀伤的方法也不同。有的家属可能就想与家人一起默默哀悼,不需要也不想要外界的过度关注。有的家属可能想通过更广范围的社会关注来缅怀亲人,想借助媒体表达诉求。

媒体报道有自身的报道原则,尊重对方、据实报道、注意隐私等都是需要媒体朋友们注意的。像私人信息,涉及到照片、身份证、刺激性的坠机现场图,媒体不应该发布。因为有些信息很容易被过度解读,个别信息还会被放大,二次伤害到家属。

环球人物:但还是有网友表示自己不敢看报道。

杨甫德:我们应该对航空本身有一个科学的理解。我所看到的数据,飞机失事几率在所有交通方式里可能是最低的。所以,不要单纯聚焦某次灾难事件。

我还想说的是,深度解读某些灾难事件,是专业人员要做的事,而不是每一个普通人必须特别研究的。就像医生必须了解药品说明书的很多内容,这是他指导用药的重要依据,但是患者不一定要深度了解。有的人心理承受力不行,他一看说明书上那么多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可能一下子对药不信任了,吃完药后就感觉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如果有人出现恐慌情绪,可以试着做一下心理调适:要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要采纳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规律的生活,与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交流和沟通等。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必要时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到医疗机构就诊。

10%左右的人需要心理干预

环球人物:您深度参与了汶川地震的心理援助,还记得受灾群众向您咨询最多的一类问题是什么吗?

杨甫德:早期(咨询的)主要是针对地震本身,比如地震预报信息、预防信息、政府支持的信息、物资保障的信息,或是帮助联系亲人的信息,等等。

因为任何人遇到这类事件,都会产生一种冲击效应,一种无助感,觉得世界变了,甚至于时间停滞在那个点。这时候带给他们冲击的核心问题是:我怎么办?

他们问我:我到底怎么办,我住哪儿,我房子没了,家人没了,车没了,什么都没了……很现实的问题,所以他摆脱不了(无助感),甚至有人回去取钱包,取贵重物品。

环球人物:您在汶川进行心理援助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杨甫德: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天过去,看到有些人情绪很差,亲人都在地震中离开了。第二天,我想再去看看他们,结果那天过去后,发现他们不在安置点,而是下地去干活儿去了。

我就问了他们一句:政府不是在安置点提供了生活支持吗?灾后肯定也有支持,怎么现在就下地?结果有人回答说:我们都是农民,5月份麦子都在生长,这时不去收拾,地就荒了,政府不可能救助一辈子;再说这件事,我们能做就做,做的时候比在安置点躺着感觉还好点。

直到现在,我对这个场面都记忆清晰,这就是最好的自我恢复。他能面对现实,即使亲人不在,人还是要继续生活。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周年祭,一位学生家长将一枝花朵镶插在遇难学生的墓墙上。(图片来源:新华社)·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周年祭,一位学生家长将一枝花朵镶插在遇难学生的墓墙上。(图片来源:新华社)

环球人物:他们的承受能力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强。

杨甫德:大部分灾难事件中,90%以上的人都可以自我修复,所以真正需要干预的一般在10%左右,没有那么高。

我刚说的都是积极的事,也有一些消极的。有一个人,家里其他九口人都去世了,他完全崩溃,每天除了喝酒还是喝酒,最后急性胰腺炎发作,做了手术才抢救过来。抢救过来后,他又千方百计偷偷喝酒,跟我们表述的强烈愿望是他不想活了,问我们为什么要救他。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他进行正规的精神科治疗了。

环球人物:作为心理援助人员,灾难事件发生后要做什么?

杨甫德:灾后,心理救援人员要成为政府援助中的一支力量,这很重要。心理援助也需要协同力量。比如,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本身就会带来心理创伤,心理援助需要跟大医疗团队合作,而不是一个人单独行动。如果我们不是政府组织的,而是(个人)提供心理方面的支持,肯定是不够的。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5866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晋ICP备2022003293号-1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