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振兴路上吉大人】吉林大学王野:“驻”在希望的田野上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2-25 06:20:11 0 通榆 村民 村里

来源:吉林大学

你可曾想象,没有网络的日子怎么过?你可曾思量,人这一生要如何度过?

这些问题,是王野来到通榆大地后脑海中不自觉跳出来的。他于2019年受学校委派,走进通榆县边昭村,2020年7月担任边昭村第一书记,2021年7月转至一条铁路之隔的铁西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又因工作成绩突出被特聘为边昭镇挂职科技副镇长。

一个人,一座井房子,500多个日夜,驻村第一书记王野的生命和边昭、铁西两个村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在村里有个好‘闺蜜’”

“我舍不得你啊,王书记!”

“能不能不走啊?”

这一天是2021年7月1日,也是王野从边昭村离任、前往铁西村的日子。令他没想到的是,村民竟纷纷自发前来村部送行。人群中挽留声响成一片……

村里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王野的“特别照顾”。和他关系最铁的93年小伙子孙云涛,自从父亲和姐姐相继在事故中离世,自己又遇飞来横祸而致全身瘫痪,便动起了轻生的念头。这时是王野及时拉住了身处人生边缘的他。

卧床不起的孙云涛常常会看到王野提着他最爱的苹果和香蕉走进门来,有时候教他用智能软件,有时候陪他聊NBA,甚至有一次,还带来了一张能自动翻身的多功能病床!

而他看不到的是,王野的手机设定了特别的闹钟,每三天就会提示一遍“云涛我来了!”他也看不到王野为帮他换一张像样的病床,辗转多个地方,才终于得到了省残联的资助。他更看不到当自己哽咽着说出“王书记,谢……谢你……”时,王野的心中有多欣慰。他把孙云涛写进了驻村日记里,题目就叫《我在村里最好的“闺蜜”》。

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帮留守大娘修炕,为失去劳动力的家庭安排糊口工作,为做大型手术的村民东奔西走报销90%医药费……乡下长大的经历,孕育了王野对农村的热爱,看到乡亲们有困难,他出于本能总想多做点什么。

老乡们不会说,就把感情都化在了行动中,每天早上五六点就热情地招呼王书记去家里吃饭;月底听说书记要回家,就把笨鸡蛋、土特产执着地往车里塞。王野笑称这是他目前的“两大愁事儿”,为了避免村民“损失”,他不得不用“骗”的方式,提前一天逃也似地出发。

这一追一逃间,你便能看到中国大地上优秀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简单,又那么深切!

“我不是来做客的,是来做事的”

帮扶了一个人,背后还有全村人。

在贫瘠的通榆大地上,一块块盐碱地如同疥癣一般,顽固地“生长”在一片片农田之中,世世代代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扶贫不是做慈善,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为此,每当到了饭点,王野就端着碗走进村民家里,蹲在边上和老乡们边吃边唠家常。在老乡的炕头上,他摸清了每户的基本情况,找到了“治愈”的良方。

农田盐碱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低,他便在铁西村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请来学校高岩和崔金虎教授,改良土壤PH值,对土地进行科学机械耕作。一公顷土地的粮食产量由之前的15000千斤左右提升至约25000千斤,农户增收了近7000元。

老人妇女就业难,他便配合政府引进永丰制衣厂,一下子解决了村里36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最多能挣3000多元。服装厂扩建工程启动,王野又忙着找地块、跑手续、要政策……

环境专业出身的他对生态问题格外敏感,协调引进投资固定资产8000余万的有机肥厂,变“废”弃的猪粪为“宝”贝有机肥,村庄的生态环境也在逐步向好。

干部群众抖擞精神,贫困村脱胎换骨。贫困户户均年收入由之前的3250元出头,增长至近9000元。全村户均收入由6000元增长到10000元上下,完全达到国家脱贫标准。

“我不是来做客的,我是来做事的。”王野坚定地说。每任驻村干部的任期有两年,他想既然来了,就要抓紧这段时间为村民踏踏实实干点实事。

来到通榆后,半年可见的微信朋友圈,王野发了87条动态,其中有80条以上都和乡村振兴工作有关。连他的微信昵称都取作“旺昭福”,昭福是边昭村易地搬迁新建的社区。王野来了,一颗心想让这里“旺”起来。

“好,马上来”

平凡小事见深情,危难来临更显真章。

2020年9月初,狂风裹挟着暴雨,疯狂地砸在干旱的盐碱地上——台风“美莎克”来袭。几十年一遇的瓢泼大雨整日敲打着屋顶,也敲在王野焦灼的心上。

虽然经过提前几天的应急演练,被困村民早已快速转移,但沟渠淤积的水还是排不出去,眼看就要倒灌到村民屋里了。窗外风雨交加,王野果断带队冲出去疏通沟渠,雨衣不够用,他便主动让给了腿脚不利落的队员。

“王书记,你冷不冷啊,要不上车暖和暖和?”

“没事,我不冷。”王野嘴里扛着,其实腿早已冻麻,鞋子也都湿透了,全靠“决不当逃兵”的信念和身为书记的责任感支撑着。他深知,越是危急时刻,群众越需要定心骨,他来了,队员们就能多一分安心。

深夜11点了,他才突然发现已经两顿饭没吃了,于是抽空回到村部泡了碗方便面,不等面泡熟就吃得精光。

瞥见镜子里自己的嘴唇发紫,本打算烧壶热水泡泡脚,水还没开,电话又响起来……

“王书记,后街边沟不过水了,你赶紧过来看看吧!”

“好!马上来!”

这简短有力的四个字已经成为了王野的口头禅。话脱口而出时,说者满怀决心,听者亦倍感安心。

“我觉得一切都越来越好了”

“农闲无处待,只能去打牌”,这个流传在铁西村的顺口溜形象地点出了农民精神生活的匮乏。孩子们也同样面临教育水平落后的窘境,王野来时才听说这里已经七八年没有出过重点大学的学生了。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王野深切懂得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在他的倡导下,全省第一个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在铁西村落成了。这里有附近三个村的联合党支部,有靠义务劳动攒积分换商品的爱心超市,更有宽敞明亮的图书室,千余册图书整齐地码在书架上,“还不够,我要建一个超过万本的村级阅览室,让每位村民都有书可读!”

王野心里牵挂着村里上学的娃娃。他不仅自费给村里留守儿童买书包,买球,买烤全羊开荤,拉着他们去吉大先进的实验室参观,还带着吉大人来村里支教、家访,促成吉大附属学校和村里的学校结对子,相互鼓励和较量。

知识被悄悄送进来,孩子们终于能走出去了,“今年村里有俩学生考上985高校了!”提起此事,王野语气里满是自豪和骄傲,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成材一般。

然而,他却没能亲自陪伴女儿成长。有一次妻子打来视频,说女儿数学考得不好,他对着手机干着急,“怎么才小学一年级就学不好数学了呢?”妻子哭笑不得:“咱们的孩子早就升二年级了呀!”

“来之前我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王野认真道。他记得初来时,和队友一块住在村中的“井房子”里。“井房子”顾名思义就是村头看井的小屋,里面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就是一根网线。然而队友走后,他却一咬牙就掐断了。“想节省点经费,我自己忍忍就过去了。”夜幕降临,村民们各自归家,王野一个人回到黑暗的井房子,万籁俱寂,只有广袤的星空和田野作伴。“说不孤独是不可能的。”

舍了小家,换来大家。曾几何时,边昭村没有水泥路,没有像样的砖瓦房,甚至没有路灯。王野来到这里时已经是学校派驻的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都是带着“吉林脱贫看通榆,通榆脱贫看边昭”的使命而来。几年的接力奋斗中,贫困的乡村早就焕发新颜。水泥路通了,楼房建起来了,农田增收了,挣钱路子广了,人们笑了!

在王野眼里,乡村的面貌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被重塑。他走在清晨的田埂上,脚步发烫,浑身充满了干劲。“我觉得一切都越来越好了!未来乡村一定会更好。”

朝阳升起,王野又一次迈着大步向村民家中走去。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532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