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治国理政纪事:江淮问道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2-14 12:49:39 0 巢湖 淮河 新安江

◆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将防汛救灾和治河治江治湖作为考察重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

◆ 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抓好大保护、推进大治理,明“大”“小”之策共襄永续发展,明“上”“下”之策共担生态成本,明“进”“退”之策共享安澜乐业,明“标”“本”之策共谋长久之治

◆ 引江济淮为候鸟“让道”、为鱼类“修路”,发展适应性农业,展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

◆ 皖浙水环境补偿试点的新安江模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创新。发端于新安江实践的生态补偿机制,已从水环境扩展到空气、森林、湿地,从新安江扩展到九洲江、东江等多个跨省流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治理实践

◆ 曾在巢湖以捕鱼为生的于玉能,如今有了新职业:护水员,负责巢湖蓝藻打捞,不仅告别了“水上漂”,而且每月有了4000余元的固定收入

◆ 2021年1~12月,长江流域安徽段水质优良断面比例92.7%,达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与2020年同期相比,巢湖蓝藻水华首次发生时间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78.3%,累计面积减少84.4%

东距长江30余公里、西距巢湖约20公里,凌家滩遗址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双连璧玉器,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背面图案的形象来源之一。

淮河之畔,双墩遗址出土的7300年前的陶塑纹面人头像,展露着“神秘微笑”,映照淮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治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让祖国的水更清、更绿、更美,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的考察调研足迹行至大江南北、大河上下。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看江看河又看湖。

在蒙洼蓄洪区,他这样谈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巢湖大堤,他这样谈人与水的共存共生——“洪水退后,要防止蓄洪区内出现水退人进的现象。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能同自然争夺发展空间。”

在薛家洼生态园,他这样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些重要讲话,生动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重视。

打开安徽地图,长江居于淮河和新安江之中,三条大河,从南到北呈“三”字形;引江济淮重大水利工程则纵穿江淮分水岭,连通长江和淮河,形成一个“丰”字。

长江碧水东流,淮河逐梦安澜,巢湖擦亮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抓好大保护、推进大治理,明“大”“小”之策共襄永续发展,明“上”“下”之策共担生态成本,明“进”“退”之策共享安澜乐业,明“标”“本”之策共谋长久之治。

如今,长江之上,从滥捕滥捞到“十年禁渔”;淮河之畔,从人水争地到人退水进;巢湖之侧,蓝藻治理如火如荼……江淮问道千百年,今日的回答是: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明“大”“小”之策 共襄永续发展

抓好大保护、推进大治理,安徽坚持不打小算盘、算小账,而是着眼大局、放眼未来,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算大账、算长远账。

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说,安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好“三山三江二湖”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张明浩生活在安徽省铜陵市的长江边,他是长江水生物保护志愿者,江豚是他最为关注的长江水生物。

“前些年,我到江豚经常出没的地方去守望,也不常见到。而2021年,每天都能见到江豚。”每一次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在长江里畅游,张明浩都会拍摄照片或者视频,发到朋友圈。

“如今,水清了、鱼多了,江豚自然就多了。”张明浩说。

长江,中华民族母亲河,曾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之一。但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其生物完整性指数一度到了“无鱼”等级。

曾几何时,作为长江东岸一个天然港湾,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的土地被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等占据,周边还聚集着200多条渔船。“沿江不见江、处处脏乱差”是薛家洼当时的真实写照。

如今,薛家洼生态园,草木茂盛,碧波荡漾,不远处长江航道轮船往来,汽笛悠扬,游客们正在欣赏美景。

“马鞍山因钢设市、因钢兴市。”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说,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钢铁产业在给马鞍山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痛定思痛,马鞍山不打小算盘、算小账,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投入资金整治散乱污企业719家,拆除非法码头153家,关闭退出矿山32座,完成长江干支流4823个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和溯源等,解决了一大批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加快打造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先进结构材料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为标志的省级重大新兴产业集群落户马鞍山,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安徽省马鞍山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位列其中。

不仅马鞍山,铜陵推进长江河湖岸线保护,完成一江两岸港口岸线整治项目180个;芜湖对长江干流滩涂地,坚持做到清理一处、复绿一处;池州设立1105名环境监督长,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安庆推进江豚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让“微笑天使”成为“生态名片”……安徽各地的发展思路着眼大局、放眼未来。

2021年,安徽省完成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名录、整改方案及“一口一策”编制工作,共监测排口2901个,溯源排口4077个;对长江一二级支流160条河流近14000平方公里范围开展排查,发现排口23430个,监测排口10368个,并全部溯源。

与此同时,安徽省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划定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生态防线,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等举措,守护一江碧水。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长江流域安徽段水质优良断面比例92.7%,达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

2021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开局之年。安徽通过健全执法监管网络,深入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抓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落实,保持禁捕管理秩序总体稳定。“长江‘十年禁渔’开局总体良好。”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王林说。

在安庆市大观区智慧渔政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对禁捕水域进行实时可视化掌控。这相当于给渔政监管安装了“千里眼”,一旦发现违规捕捞情况,执法人员就能通过对讲系统第一时间处置。“相比之下,以前靠人工巡查管理,执法效率较低。”从“人巡”到“技巡”,大观区渔政执法大队大队长何广胜感慨万千。

禁渔十年,看似损失了眼前利益,却可为长江鱼类争取2至3个世代的繁衍时间,缓解“无鱼之江”困局,为长江江豚等多个物种保护带来了希望。“不算小账算大账。从历史眼光来看,‘十年禁渔’将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产生重要作用。”安庆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办主任蒋泽球说。

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说,2022年安徽将实施新一轮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提升工程。全面展开“四廊两屏”建设,加快马鞍山“白菜心”工程、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合肥骆岗中央公园等建设进度,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

明“上”“下”之策 共担生态成本

一条大河的上游与下游,本就是生态共同体,必然要共担生态成本、共享生态红利。安徽坚持以上下游“共饮一江水”的治水自觉,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绘就流域治理行政区划大蓝图。

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为杭州的重要水源地千岛湖提供了60%以上的入湖水量,是皖浙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2010年,千岛湖部分湖面蓝藻异常增殖,汛期数十万吨垃圾从新安江顺流入湖。保护迫在眉睫。

2012年,国内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拉开,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建立补偿标准体系。安徽、浙江两省约定,年度水质达标,浙江拨付安徽1亿元,反之安徽拨付浙江1亿元。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带动下,新安江群众保护绿水青山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十年后的今天,新安江已成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为优。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1年度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新安江黄山段成为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黄山市市长孙勇说,新安江已成“心安之江”,黄山将在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上再探新路、再谱新篇。

生态补偿的探索仍在持续。围绕一湖清水入长江、清新空气润下游的目标,合肥、六安严格执行合六大别山生态补偿协议。2021年,合肥市拨付到位补偿资金4000万元,积极推进滁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每月与六安市在罗管闸出境断面开展水体联合巡查、联合监测,并将该断面纳入合肥市自动水站建设体系。2021年1~10月,丰乐河、杭埠河、滁河三条河流国考断面水质均值达标。

如今,新安江的一江清水,正“汇入”美丽中国的一条条江河碧波——发端于新安江实践的生态补偿机制,已从水环境扩展到空气、森林、湿地,从新安江扩展到多个跨省流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治理实践。

由新安江向北,便是蚌埠闸水利枢纽。淮河岸畔远望而去,拥有40孔节制闸的蚌埠闸,宛如一条巨龙卧于波光粼粼之上,守护着大河安澜。

枢纽上下,淮河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四省“同治一条河”,在防灾减灾、水利设施、污染防治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急响应和系统治理体系,让淮河这条“最难治理的河流”渐成安澜。从治理水患、防灾减灾,到全方位的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补偿,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治理淮河的目标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全面。

上游,新建水库、现有水库清淤扩容及互联互调,进一步提高拦蓄洪水能力;中游,行蓄洪区调整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确保行蓄洪区能够安全及时有效运用;下游,开工建设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巩固和提升下游洪水出路……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冬顺介绍说,未来,淮委将在构建安全可靠的淮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同时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构建调配自如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加强涉水生态空间保护与管控,构建绿色健康的河湖生态体系;推进数字孪生淮河建设,构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智慧流域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流域水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

明“进”“退”之策 共享安澜乐业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安徽坚持“水进人退”,引江济淮为候鸟“让道”、为鱼类“修路”,把水的生态功能复原好,发展适应性农业,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大力种植喜水的杞柳,走柳编产业之路;规划兴建保庄圩,实现“水进人退”;卫星、雷达监测系统为防汛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行走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颍上县沿淮两岸,一幅“水上漂的是水禽,水中游的是鱼虾,水下生的是莲藕,岸上走的是牛羊”的田园美景映入眼帘。

还道于水,方得人水共生。

淮河流域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倍多,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人占水道加剧淮河水灾。近年来,安徽有序开展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解决好群众安全居住与行蓄洪水的矛盾。经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复核,2020年以来,淮南、阜阳、滁州、六安等地开展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将“水口袋”里的11万余人搬至安全地区。

在引江济淮工程实施中,为了不侵扰候鸟栖息地,安徽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航道西移远离鸟类集中分布区;利用湖区航道疏浚土方,在航道东侧填筑湿地保护隔堤;布设耐水常绿植物,降低行船噪声;将在冬候鸟期降低菜子湖水位,以确保维护草滩湿地出露时间,让湿地面积不减少。

同时,为保障鱼类洄游、江河与湖泊鱼类种质资源交流,工程建设方还投资超过1.6亿元人民币,新建4处、修复1处“过鱼设施”,帮助鱼儿洄游繁衍。

人退,亦得民生之利。

在长江,夜幕下的芜湖十里江湾公园,一边是“月涌大江流”,一边是流光溢彩、万家灯火,10.4公里的滨江生态景观带让游人流连。昔日布满小码头、小船厂、小堆场的“生产岸线”,已经向“生态岸线”华丽转身。与马鞍山薛家洼一样,从“脏乱差”到“颜值担当”,芜湖也是水生态成功治理之后,让人民共享大保护成果、让城市在大保护中受益的典型代表。

在淮河,被称为“淮河小三峡”之一的荆山峡,不少当地游泳爱好者相约而至,在安全水域进行铁人三项户外游泳训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因水污染而“望水兴叹”的场面一去不返。这些“铁人”的身边,不只有清水涟漪,还有栽满石榴、松柏、樟树、柳树的步道,共同勾勒出这片水中乐园的窈窕身姿。

安澜更要乐业,正在成为沿淮地区的共识。按照“宜水则水、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原则,沿淮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

“编筐打篓,养家糊口”,这是阜南县耳熟能详的俗语。每遇洪水,当地的蓄洪区里庄稼被淹死,水中的柳条却恣意生长。此前,柳编并未作为当地的一项产业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一转,柳条变身为致富的“金条”。如今,作为国内最大的柳编出口基地,阜南县发展出柳木加工企业近300家,产品畅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中国柳编之都”。

“深水鱼、浅水藕、滩头洼地植杞柳,鸭子白鹅水上游”。不仅阜南,沿淮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水生蔬菜、优质水稻、耐水杞柳、特色水禽、健康水产等产业。“我们县主攻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蔬菜‘三水产业’”,阜阳市颍上县委书记张银军告诉记者,该县已经探索出一条以水兴县、以水富民的发展新路。

明“标”“本”之策 共谋长久之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安徽坚持从源头控制污染,推进系统治理,以标本兼治谋长久之治。

“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诗人陆游这样描述八百里巢湖。然而前些年,在蓝藻大规模暴发时的夏季,巢湖沿岸二三十米的浅滩范围内都被蓝藻覆盖,水面如泼了一层绿色的油漆。“一起风,臭味就飘过来,不敢开窗户。”沿岸居民回忆。

问题在湖里,根子在岸上。安徽成立专门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巢湖流域综合管理职责;治理南淝河、兆河等入湖河道及支流52条;实施流域“山水工程”,力推巢湖综合治理从“九龙治水”转向“合力治水”,从“一湖之治”转向“流域治理”,从“污染防治”转向“生态修复”。

合肥市确定了“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水方略,巢湖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390亿元,实施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突出湿地蓄洪和生态保护两大功能。

“上游来水经过‘鱼嘴’分流,左侧进入河道,右侧进入核心湿地。”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水环境项目治理处处长马佳表示,巢湖沿线目前已有10个总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的湿地,正在为入巢湖水发挥过滤器和稳定器功能。

沿湖建成藻水分离站5座,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天;建成蓝藻深井处理装置3座,处理能力达到28.6万吨/天……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督查考核处副处长尹明说,当地正通过智慧监测、应急打捞等手段,向蓝藻发起总攻。与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巢湖蓝藻水华首次发生时间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78.3%,累计面积减少84.4%。

巢湖和环巢湖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更新”了“拥湖之城”合肥的城市气质,升级了合肥人的民生体验。

这两年,生活在巢湖边的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八百里大湖的变化。

曾在巢湖以捕鱼为生的于玉能,如今有了新职业:护水员,负责巢湖蓝藻打捞,不仅告别了“水上漂”,而且每月有了4000余元的固定收入。

“鸟类大熊猫”东方白鹳、“世界最小鸭”棉凫、“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与往年相比,2021年冬天来到巢湖沿岸湿地越冬的候鸟数量和种类突破新高,仅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就达300多种。“候鸟来得越来越多,说明巢湖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向好。”合肥摄影爱好者钱茂松说。

良好的生态,换来的是丰厚的生态红利。根据《合肥市“十四五”林业和园林发展规划》,当地将重点打造一批湿地生态旅游示范点,培育发展生态、特色、高端旅游项目,带动环巢湖周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八百里巢湖水光正潋滟。向北,淮河安澜;向南,长江浩荡。

刊于《瞭望》2022年第6-7期 【编辑:陈海峰】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4713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