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一个走宽乡村振兴路的样板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1-14 10:13:38 0 毛竹 葡萄 山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毛竹山村是距县城13公里的一个小山村,毗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主战场——脚山铺,山清水秀,民风淳朴。88年前,红军在脚山铺阻击数倍于己的敌人,构建起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88年来,红军血战湘江的英勇事迹代代相传,红军精神激励着毛竹山村人民奋斗前行。

长期以来,毛竹山村立足实际,发展葡萄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获评“自治区文明卫生村”,成为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产业发展重要论述精神,立足当地资源,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之路,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来到才湾镇毛竹山村,他走进葡萄种植园,察看葡萄长势,详细询问葡萄产量、品质、销路、价格等情况。他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八桂大地上徐徐铺展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深入毛竹山村实地走访,探寻当下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

从“毛竹村”到“葡萄村”,“穷山村”变成“富裕村”

改革开放初期,毛竹山村这个有100多人900亩农地的自然村,主要以种植水稻或做短工为生,生活普遍困难。村里流传着一首民谣:“毛竹山,葡萄村,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郎。”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如今的毛竹山村,楼房整齐,花果飘香,人民生活富足,村民依靠种植葡萄实现华丽转身——由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被认定为自治区提子葡萄种植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获得自治区文明卫生村、绿色村屯等称号,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代表。

毛竹山村的转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2002年,毛竹山村开始有两三位村民尝试着种葡萄。由于葡萄种植启动资金比较大,需要用贷款投资葡萄大棚和架子,这对以“毛竹山”为名又世代以小农经济方式种水稻或打工的村民来说,不啻是巨大的冒险。那时,大多数村民都向这两三位特立独行的试种者投去怀疑的目光,甚至有人说种葡萄会饿死人。然而,这些试种者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怀疑的目光渐渐消失了。“当时自己的内心也很忐忑,直到第二年葡萄丰收,一下子把成本收回来了,悬着的心才落地。这也证明了发展葡萄产业是可行的。”试种者之一王海荣说。

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村里葡萄种植户王德利说:“过去我们家一年到头只有5000元左右收入,后来在党员的带动下,开始种植葡萄,2020年收入14万元,过去想都不敢想。”才湾镇南一村党总支书记王军荣介绍,全村种植葡萄320多亩,平均年总产量50万公斤以上,总收入超350万元,2020年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南玉、红地球、维多利亚、夏黑、比昂克、温克、金手指、阳光玫瑰等主打品种颇受消费者欢迎。从这里销售出去的葡萄都有“毛竹山牌”的精美包装。当年流传的民谣被改成了“毛竹山,葡萄香,家家户户住楼房,共同富裕奔小康”。

如今漫步毛竹山村,一栋栋小楼房错落有致镶嵌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如诗如画,和谐宜人。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停车场、休闲坪、水车、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抽水房等基础设施完善,这片红土地焕发的勃勃生机,当可告慰长眠此地的革命先烈。

毛竹山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毛竹山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折射着一个地区发展的脉络,是全州县人民不断进取、奋勇拼搏、走进小康的最美样子。

人才是基础。20多年前,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民纷纷进城务工,才湾镇留在家乡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是“拖儿带女”的妇女。为了培养农业人才,才湾镇党委、政府从“留守”人员中发掘致富带头人。

毛竹山葡萄引进种植的关键人物李淑美就是其中之一。她了解到种植葡萄经济效益较好后,主动前往浙江学习种植技术,并动员大家一起种。才湾镇党委、政府从她身上看到了希望,大力支持其组织当地妇女开展示范种植,并帮助指导李淑美牵头成立全州县第一个妇女提子协会——才湾镇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2002年6月,发展为全州县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

在李淑美带动下,才湾镇葡萄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毛竹山村的王海荣、王世迁、王福生等几名村民也成为该村葡萄种植的创业带头人。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将一片片荒地打造成葡萄种植的“绿色长廊”,毛竹山由此成了葡萄种植专业村,走出了一条甜蜜的致富路。

党建是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好与坏。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发展,是典型的“党小组+理事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为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才湾镇派出党建指导员,指导毛竹山村党小组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小组通过深入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掌握村民心目中有威信、有能力的党员群众名单;召开农村户代表会议,民主选举产生毛竹山村振兴党群理事会,协助村“两委”管理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等村内公共事务。理事会牵头成立才湾镇党群联创奔小康提子协会分会,党员带头示范,建立“实验田”葡萄园统一品种、技术、管理、销售模式。通过党小组引领、理事会推广、协会抱团,毛竹山村不仅实现了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增收,还带动了邻村农户勤劳致富。目前,毛竹山村已成立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人民朝着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乡村大步前进。

技术是支撑。当地党委、政府为推广葡萄种植,积极引导和帮助支持种植户引进适宜全州气候、土壤的维多利亚、夏黑、比昂克、温克等优良品种,聘请国家级葡萄专家多次赴全州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使先进技术在全州试验和应用,推动了葡萄种植技术的变革,提高了葡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葡萄优质高效栽培和“葡萄一年两收”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传统葡萄种植由一年一收变成了一年两收,而且二茬果的品质更优,市场价格更高。毛竹山村村干部不仅免费赠送苗木让村民试种,还把“农业课”开到了田间地头,技术员经常到村里开展葡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导师制帮扶、小灶班培养,示范带动全村种植葡萄,推动了葡萄种植成为毛竹山兴村的支柱性产业。

品牌是战略。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全州县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把才湾镇、绍水镇、枧塘乡等乡镇作为发展葡萄生产的重点乡镇,并由过去水田种植为主转向缓坡地和旱地种植,从建基地、定标准、强宣传、扩市场等多维度进行强化引领,提升葡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推动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2010年8月,在第十六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上,全州县选送的昂比扣提子葡萄和红地球提子葡萄样品,分别荣获“全国早、中熟优质葡萄金奖”和优质奖两个大奖。2010年10月,袁隆平院士为全州县生产的葡萄题词“两熟葡萄甜,全州农民富”。高标准科学建园和管理使得全州县葡萄逐渐走向全国,小小葡萄成了毛竹山村的支柱产业。

文明铸“乡魂”。走进毛竹山村,看到的都是忙碌的身影,村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得益于全村良好的乡风文明熏陶。近年来,全州县通过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建立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毛竹山村以小品、歌舞表演、民间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党史国史等内容,以身边人讲身边事,听小故事学大道理,让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展“道德模范”“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通过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道德讲堂、移风易俗讲堂,微型党课进礼堂,常态化开展文化文艺活动。制定村规民约,规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建立由党员群众组成的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推动毛竹山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统筹促发展。毛竹山村选择葡萄作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步步为营,以打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健康生态、美丽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葡萄为主导产业,统筹山、水、林、田、土整体建设,制定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十条”,形成葡萄、古酸枣树、毛竹绿道、桂花步道等农旅结合新景观,打造出产业发展、村民富裕、乡村宜居农村新气象。从毛竹山村产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证明了产业是强桂之基、富民之要。产业振兴,推动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同频共振,乡村才能呈现出一幅山水美、产业美、生活美、治理美、精神美的“五美”画卷。

全产业链开发,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阔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毛竹山村是广西无数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类似这样的乡村广西还有很多。他们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取得可喜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目前,不少乡村产业还比较单一,防范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全产业链开发,才能高质量走宽乡村振兴路。

贯通产加销,构建完整完备的农业全产业链。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关键,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抓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包装、储运、营销等环节和主体有效衔接、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正是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最有效最直接路径。柳州螺蛳粉、横州茉莉花茶、永福罗汉果、百色芒果、梧州六堡茶等全产业链,有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践探索。要立足广西特色,发挥广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与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构建广西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兴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夯实农业全产业链基石。要牵住优势特色产业这个“牛鼻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夯实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石。打造产业集群,要立足广西本地资源特色,聚力发展在全国地位优势明显的产业,如产业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的水果、蚕桑、茉莉花、罗汉果、三黄鸡、奶水牛等产业;发展水平排在全国前列的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加大富硒产业发展力度,广西有富硒土壤面积4795平方公里,为目前全国最大面积连片富硒土壤区域,发展富硒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培育发展绿色大健康食品,以绿色、长寿、富硒为品牌形象,加快长寿食品、富硒食品、营养食品等6大原料生产基地的开发布局,提升大健康食品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推进品牌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及“广西好嘢”“圳品”品牌,擦亮“桂字号”名片。

融合农文旅发展,培育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广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积淀丰厚,农文旅融合发展得天独厚。可创新推动这些发展模式:①“村居+文旅”发展模式。如明仕雅居、阳朔墨兰山舍和绿叶家园民宿各有特色,都坐落于山水乡村之中,充分开发了广西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生态资源,带动周边旅游新业态。②“田园+文旅”发展模式,如桂林龙胜大寨村的“龙脊模式”,种稻种出了人民币,如今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③“花卉+文旅”发展模式,如横州市打造“茉莉闻香之旅”,形成茉莉花规模生产、加工、文化、旅游、服务互融发展的产业集群,10多万花农以花致富。④“水果+文旅”发展模式,如恭城红岩村,形成以月柿产业为核心,集柿子生产、销售、旅游、休闲农庄、物流、加工柿子全产业链条。⑤“美食+文旅”发展模式,如柳州市以螺蛳粉为主导产业,建立种养+加工+物流+餐饮+农业休闲观光+工业旅游等全产业链,产业园农村居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⑥“群演+文旅”发展模式,如阳朔县的《印象·刘三姐》,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梦呜苗寨”,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梦·巴马》,游人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村民白天当“农民”,晚上当“演员”,不仅致了富,还改变了精神追求。此外,还可通过“康养+旅游”“科普+旅游”等,叠加形成“村居+群演+文旅”“田园+果+花+文旅”“茶叶+康养+文旅”“生态+康养+旅游”“科技+科普+旅游”等多种模式,让产业链条更长更宽,产业效益空间更大。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提升全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要健全完善相关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科技创新引领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大型工商企业引进政策、龙头企业培育政策、财政投入政策、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和宅基地用地政策、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支持政策,等等。如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财政贴息、担保等支持政策,把撬动和放大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全产业链,作为财政扶持农业投资的一个重中之重的政策工具,加大财政资金在这方面的扶持安排比重;积极探索试点建立南方特色农业期货交易中心,用“期货+保险+银行+担保”金融政策组合拳破解农业高风险投资经营大难题;鼓励建设集种养、加工、仓储、配送、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冷物流链协同平台,提升全产业链稳定性和产品竞争力。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广西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朱东,光明日报社广西记者站站长周仕兴,广西农学报主编甘海燕,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原驻村第一书记刘启强,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佳)

【编辑:王禹】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3697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