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40年 凝聚义务植树的全民力量

网络编辑 国内 2021-12-14 10:48:41 0 义务 全民 尽责

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40年来,全民义务植树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创新,随愿、随处、随时植树逐渐变成现实。

今年是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截至目前,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781亿株(含折算)。

全民义务植树有力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成为推进国土绿化的重要途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2%。因当时国家财力有限,发动全民义务植树,成为加快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

全民义务植树启动后,广东、福建、湖南等省份率先实现了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荒地的目标。200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比1981年提高约6.2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一批重点生态工程。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将全民义务植树与重点生态工程作为推动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通过义务植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到201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1.63%。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爱绿、植绿、护绿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党中央作出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土绿化加快推进,义务植树尽责形式进一步创新,随愿、随处、随时植树逐渐变成现实,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开创新局面。

“全民义务植树开创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为促进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由90.28亿立方米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

尽责形式不断丰富,全民义务植树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

悬挂小鸟喂食器,把收集的落叶粉碎后装入收集箱堆肥再利用……近日,一场冬季义务植树活动在北京双秀公园“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举行。

经过40年发展,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丰富,已拓展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八大类50多种,极大拓宽了公众的尽责渠道。特别是通过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云端植树”“码上尽责”成为现实,全民义务植树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共建才能共享。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和有关系统广泛组织动员城乡居民义务植树,积极推行“身边增绿”,开展植树栽花种草,单位庭院、街道社区、厂区营区、乡镇村屯绿化美化日新月异。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1%提高到现在的41.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全民义务植树有效提升全民生态意识,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

日前,一场义务植树推进活动在福建省晋江市举行,75组亲子家庭共同栽下了海马齿、黄槿等2万多株新苗。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说,随着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开展,“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厚植人心,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公众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明显提高。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全民义务植树管理方式,建立全民义务植树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各级各类义务植树基地,积极推进多种尽责形式落实落地,让“全年尽责、多样尽责、方便尽责”成为常态,持续凝聚国土绿化的全民力量。

本报记者 顾仲阳 李晓晴 【编辑:叶攀】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2116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