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东西问丨青年翻译家叶尔泰:如何让哈萨克斯坦看见更真实的中国?

网络编辑 国内 2021-12-08 19:27:20 0 哈萨克斯坦 中国 尔泰

“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在中国家喻户晓,《舌尖上的中国》《温州一家人》等中国优秀影视剧走进万千哈萨克斯坦民众家庭。”这段源自中国国家领导人署名文章中的一段话,或许是对哈萨克斯坦青年翻译家叶尔泰·努西普扎诺夫所从事事业的最好注解。正是通过叶尔泰,中国万千观众认识了“进口小哥哥”迪玛希,也正是通过他的翻译,多部中国影视剧登上哈萨克斯坦的荧屏,让更多哈萨克斯坦观众认识了今天的中国。

2019年10月,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式在福州举行,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献唱。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叶尔泰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讲述发生在他与中国之间的故事,剖析中国文化元素缘何在哈萨克斯坦受欢迎。他说:“我是一个哈萨克斯坦人,一个想让更多哈萨克斯坦观众读懂中国故事的人。”

“东北口音,让我感觉很骄傲”

今年38岁的叶尔泰,出生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城市阿拉木图,这里与中国新疆接壤,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共同的地理边界也增添了叶尔泰对邻居中国的天然好奇。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真的会和这个国家产生微妙关联。

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城市阿拉木图。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时针拨回到2001年,当时叶尔泰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大学攻读新闻专业,第二年开始在哈国家电视台实习,几年时间里先后经历了记者、制片人等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叶尔泰听朋友聊起其在中国的经历,这让他心里萌生了去中国的念头。

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两国之间的交往也不像今天这么密切。对于中国,叶尔泰既好奇又陌生。“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了解很少,大多数人只听说过北京和上海。”叶尔泰记得,当他把大学申请材料递到使馆后,工作人员问他“想去中国沈阳学习吗”,叶尔泰想也没想就接受了。

就这样,叶尔泰踏上了去往中国东北的旅途。

“我到沈阳那天已经是晚上11点多,我不会中文,也找不到去学校的路。”叶尔泰当时感到很无助,“不过,当我向身旁一个中国人问路时,他把我带到学校里。他不肯收取任何酬谢,并告诉我,在这里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帮助有困难的人。”

这句话让初来乍到的叶尔泰很暖心,陌生人的友好拉近了他与中国的距离。在东北大学学习的3年,叶尔泰不仅学会说中文,甚至东北话也“修炼”得很溜。“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待过,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有趣的方言!我去中国南方玩时,当地人都以为我是东北人,我很喜欢自己的东北口音,这让我感觉很骄傲。”

2018年10月,“2018中国沈阳 中外留学生艺术节”盛典晚会在沈阳世博园举行。中新社记者 沈殿成 摄

“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更真实的中国”

2012年,叶尔泰结束留学回到哈萨克斯坦电视台任职。几年在华经历让他更深刻感受到“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的了解实在太少,甚至有些认知是错位的”。

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哈萨克斯坦通晓汉语的人才相对匮乏,很少有人能直接通过汉语了解中国。因此,对中国的认知通常来自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媒介感受真实的中国。虽然赴华求学的哈萨克斯坦青年很多,但他们只能成为某行业的人才,不可能成为通晓中国的专家。”

叶尔泰认为,哈萨克斯坦需要通过更直接的办法来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观点,不被外界左右思想。

叶尔泰觉得,要走近一个国家,首先应从其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着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能还原一个国家本真的样子。”他向记者举例说,比如中国人的饮食传统十分特别,食材种类多种多样,但我们对此并不了解。

2019年9月,东北林业大学举办“体验中秋文化 感受中国味道”留学生庆中秋活动。图为留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月饼。中新社记者 吕品 摄

于是,在经过反复筛选后,叶尔泰最终选定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自己的第一部影视译作。“纪录片讲述了中国饮食文化与食材的历史,片中对中国多个地区民众的传统生活方式与饮食文化也做了很好展示。”

据叶尔泰介绍,纪录片播出后,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我想,文化存在共通性,这部纪录片的制作水平精良,哈萨克观众的反馈就是最好的证明。”

叶尔泰觉得,影视剧能得到哈观众的认可,其中存在一些“必然性”。他分析称,一是哈观众喜欢个性鲜明和较为还原生活的人物形象,通俗的故事情节贴近哈民众的日常生活;二是两国人的外貌有相似处,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易引发观众共鸣。

曾两次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的北京一家特色餐馆受到观众热捧。该纪录片在海外也引起了巨大反响。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哈观众对中国影视剧的喜爱让叶尔泰更加清楚,自己正在做一件对的事。其后几年,叶尔泰及其团队先后完成《温州一家人》《伪装者》等多部中国优秀影视剧的哈语译制工作,并成功让影视剧在当地电视台播出。

更让叶尔泰欣喜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2017年到访哈萨克斯坦前,在当地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谈到他译制的影视剧。叶尔泰说:“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我会继续将中国优秀影视剧带给哈萨克斯坦观众,让两国民众走得更近一些。”

谈起坚持的初衷,叶尔泰说,“我想让更多哈萨克斯坦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学习中国人的勤劳美德,来发展我们的国家。”

这两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叶尔泰也琢磨着带给观众一些鼓励。“中国电视剧《都挺好》特别‘接地气’,可以让哈观众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国都市家庭的日常生活,给疫情下的人们带来平静与慰藉。”带着这个想法,叶尔泰和他的译制团队历时两个半月为电视剧翻译配音,并完成播出。叶尔泰说,“电视剧的哈语译名为《都会很好》,因为我们相信,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

聊起他近期的工作,叶尔泰说正在写书,名字就叫《我看到的中国》。“中国的一切让我着迷。”他希望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唤起更多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的兴趣。

“我也渴望让世界看到我的祖国”

一边是努力拉近哈民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另一边叶尔泰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哈萨克斯坦?

中国综艺节目的影响力让叶尔泰找到了“落脚点”。2014年冬季,《我是歌手》节目正在热播。看完节目,叶尔泰觉得哈萨克族歌手也应该参与进来,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身边的朋友。

在寻找参加节目途径的两年中,没有一件事是轻松的。经历多次失败与努力尝试,直到2017年初,叶尔泰终于为哈青年歌手迪玛希争取到在中国试镜的机会,并将迪玛希成功领上了中国的舞台。

2018年7月,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左)在深圳参加活动。迪玛希在中国被称作“进口小哥哥”,受到很多观众喜爱。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那年,叶尔泰带着迪玛希抵达中国,请他吃了人生中第一顿中餐。也是在那年,二十岁出头的迪玛希凭借扎实的唱功与帅气的颜值被中国观众所熟知——年轻人称他为“进口小哥哥”,年长者叫他“进口大侄子”……通过迪玛希,两国观众不断丰富着对彼此文化的认知。

叶尔泰说,我渴望让世界看到我的祖国。能够为拉近两国关系做一点事情,我不觉得辛苦。(完)

受访者简介:


叶尔泰结合自己在华留学的经历,与团队先后完成《舌尖上的中国》《温州一家人》《伪装者》《都挺好》等多部中国优秀影视剧的哈语译制工作,并成功在当地电视台播出,获得哈观众关注与喜爱。此外,为能让两国民众走得更近一些,他将哈青年歌手迪玛希成功领上中国舞台,让更多中国人认识了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及其民族文化。

【编辑:黄钰涵】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1767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