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挑战极限筑天路 勇创一流树丰碑

网络编辑 国内 2021-12-01 18:57:18 0 青藏铁路 谱系 中国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挑战极限筑天路 勇创一流树丰碑

央视网消息:来看今天(12月1日)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报道。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跨过巍巍昆仑,穿过茫茫雪原,直达西藏腹地,使雪域高原和我国内地紧紧连在一起。

在修建过程中,几代铁路人历时半个世纪,克服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筑起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丰碑,也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恶劣的自然环境、闭塞的交通状况曾严重阻碍了西藏的发展。1956年,党中央作出决策,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958年9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三年后青藏铁路全线停建,直到1974年,一期工程才全线复工。六万多名铁道兵挥师高原,在绵延6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开始迎接艰难的挑战,而高原反应是几乎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第一道难关。

原铁道兵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 程化栋:头就像爆炸了似的那么疼,给我四片安眠药都睡不着觉。

高原气候变幻莫测,寒冷时夜间温度会骤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为了防风保暖,战士们只好住在半地窖式的行军帐篷中。

时任铁道兵第十师师长 姜培敏(生前采访):就是一床被子,一人一个锨,一人一个镐,一人一副筐,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又有氧气瓶又有氧气袋,没有这些东西。

西进路上的关角山长冬无夏,平均海拔3600米的关角隧道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在缺氧环境下进行高强度劳动,体力透支很快,再加上地质特殊,塌方灾害频发,为打通隧道,有100多位战士长眠在了雪域高原。整整10年,3600多个日日夜夜,筑路大军不畏艰险,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1984年5月1日,青藏铁路一期线路顺利开通运营。2001年6月,全长1142公里的二期工程格尔木到拉萨段正式开工建设,而这一次大家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极限挑战。

时任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春房:4000米以上的地段是960公里,多年冻土地段是550公里,平均海拔是多少呢?4438米,比一期工程要高了1000多米。头疼、头晕,还有血压增高,走路像踩棉花一样,这些反应大部分人都有。

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二期工程建设中,工地沿线设立了29所医院115个医疗点,这在铁路建设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洞内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40%,被称为“生命禁区”。施工初期,队员们都要身背5公斤重的氧气瓶坚持作业。

中铁二十局总工程师 时任风火山隧道队队长 任少强:打风枪、立拱架的时候,负重氧气瓶,人的消耗更多。大型机械与施工人员争夺氧气,使隧道里边本来就稀薄的氧气更加少了。

直到第二年,经过200多次的反复研测,北京科技大学突破高原制氧技术并建起制氧站,才使洞内含氧量达到了平原地区的70%左右。

青藏铁路翻越唐古拉山,最高处海拔5072米,这也是世界铁路的海拔最高点。这里终年积雪,气候多变,在挺进过程中,施工队克服重重困难,全天候作业,在恶劣环境中创造了多项高原铺架纪录。

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工运公司第六党支部书记 时任中铁一局青藏铁路项目部前方站站长 马建争:非常艰苦,但大家干劲十足。饭送上去以后大家还得抓紧时间吃,有时候你吃得慢的话直接就冻透了。(缺氧)干活虽然是慢动作,但是大家还是积极干着,最起码我就推进一米,我们任务不管咋样就往前挺进一米。

除了缺氧和气候多变,二期工程还要面对一个被困扰多年的世界级难题,就是铁路如何穿越长达550公里的冻土层路段。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随着冬夏季节变换而反复冻结消融,随之带来的地基变形会严重影响路轨安全。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青藏铁路冻土科研队队长 刘争平:从上世纪70年代,包括从风火山试验段开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之后在青藏铁路格拉段550公里范围内,我们做了800多个钻孔,同时还进行了400多公里的物探扫描断面,再加上16万米的钻探,全靠中国人自己摸索,自己总结。

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探索终于结成硕果。施工中,数百名科研人员始终和工程人员并肩战斗在第一线,一系列的技术攻关终于攻克困扰多年的冻土层问题,让青藏铁路成为“世界冻土工程的博物馆”。

由于空气稀薄、寒冷干旱,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但破坏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这对铁路建设也提出了巨大挑战。

时任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永福:宁可慢一点,也要保护好环境,包括保护植被、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水源,有些地方就要改线,就不能走那个地方了。再一个就是,有一些工程要增加桥梁,为了环境保护,这个地方一般措施不行了,需要架桥。

为此,铁路沿线开辟出33处总长58公里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这也让施工难度和强度增大了很多。而随着高原草种的试验推广和修建人工湿地、边坡植被恢复等措施的实施,青藏铁路也成了绿色高原铁路施工的典范。

在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中,14万筑路大军奋战雪域高原,他们历经1800多个昼夜,五易寒暑,用顽强不屈的意志将梦想变为现实。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列车飞驰的轰鸣声响彻了茫茫高原。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一代代中国筑路人用青春和汗水接力,打破了“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书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中国奇迹!

【编辑:王诗尧】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1342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