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破解气候融资困局 中国以“绝无仅有”行动获赞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11-11 06:10:09 0 气候 投融资 气候变化

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领域,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创新性很强的工作。

□ 本报记者 张维

“我们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乘客。”

在世界正输掉将气温保持在2015年设定的目标以下的斗争的关键时刻,联合国气候公约(UNFCCC)新任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位于埃及的沙姆沙伊赫传递出如此热情与积极的信号。

全球的目光被正在这里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27)所吸引,自当地时间11月6日拉开帷幕的这一会议,将持续至11月18日,来自190多个国家、区域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及各界人士约4万人参会。

“金钱可能是COP27气候谈判的核心压力。”有舆论在会前已作出如是判断。发达国家如何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支持,被认为是此次大会的优先事项之一。

毫无疑问,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离不开资金支持。气候融资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里的热点话题。在中国也是如此。“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落实双碳目标,离不开大量、有效的资金支持。我们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领域,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创新性很强的工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说。

地球“发烧”敲响警钟

发达国家未兑现承诺

“气候变化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还有人在问这样的问题,那么,他显然对于地球和人类未来的命运缺乏认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显示,相对工业革命前的气候状态,当前全球平均已升温1.1℃,并保持加速上升的趋势。如果地球“发烧”不退,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更多更强的陆地区域热浪和极端降水,更多的全球尺度高温-干旱复合事件、部分地区火险天气或复合型洪涝事件;气候区向两极移动;冰盖崩塌、大洋环流突变、复合极端事件等影响超大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明显上升。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足以证明,地球“发烧”警钟敲响,拯救这块目前为止人类的最后栖息地,是当下唯一出路。

有人说,此时此刻就是逆转地球和人类命运的最后窗口,这让今年COP27的召开格外引人注目。气候资金作为其核心问题,早已不是悬念。在COP27召开前夕,联合国就表示,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可能需要花费3400亿美元的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而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远远落后,并越来越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的影响。

在《巴黎协定》中,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帮助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但到目前为止,这部分资金只兑现了一小部分。

“这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行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阻碍,还严重损害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李高说,我们敦促发达国家尽快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承诺,而不是仅仅在COP27期间提交一份给迟迟没有兑现资金承诺找原因找借口的报告。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贡献都提出了对发达国家资金支持的要求,发达国家应当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以1000亿美元为起点制定更富雄心的2021-2025年气候资金路线图以及2025年后发达国家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以增进南北互信和行动合力。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说,中国深深理解发展中国家被要求为全球努力作出贡献但得不到相应支持的困扰和担忧,一直积极在全球治理框架内帮助发展中国家争取发达国家气候融资和技术支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发展空间。

搭建多部门合作平台

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联合国是一个牵头方或利益协调体,而应对气候变化,是作为个体的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使命。中国即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这样的担当,除了帮助发展中国家争取发达国家气候融资支持外,也在国内力行气候融资行动。

据李高介绍,最近几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顶层设计、试点示范、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2019年8月,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为气候投融资领域的信息交流、政策标准研究、产融对接和国际合作搭建了平台。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牵头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这项工作的目标是推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气候投融资先进经验和优秀实践。

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公布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确定了第一批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包括12个市、4个区、7个国家级新区,其中有北京市密云区、通州区,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长治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广东省广州市南沙新区、深圳市福田区等。

“这样的行动在全世界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一定能够为全球带来特别多的收益。通过良好的政策设计规范发展,这种做法是很好的,应该给中国政府这方面点赞。”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对此评价道。

吕学都认为,顶层设计特别重要,因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是需要政府推动的,这些事情本身比较难,“需要去投特别先进的技术,按照企业的角度去看,投资回报率是比较低的,风险可能很大,所以并不会很愿意投,需要政府用政策规范、引导、指导、约束和要求”。

深化气候投融资工作

加大与金融机构合作

气候融资投融资试点已初见成效。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据通州区金融办副主任孙国卓介绍,今年1月至7月,全区金融业税收占全区比重达13.2%,其中绿色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城市副中心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40亿元,绿交所累计实现各类环境权益交易量超9300万吨,副中心“绿色金融”发展已在北京市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通州区(城市副中心)气候投融资试点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也有望尽快出台,最近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深化气候投融资的工作还将继续。李高透露,围绕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如下工作。

引导试点地方搭建“政银企”信息对接平台。指导试点地方积极挖掘和培育气候项目,推动地方建立本区域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立并规范项目的入库标准,确保入库项目的质量,打造气候项目和资金有效对接平台。

指导地方加强相关项目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指导地方对相关投资项目碳减排的效果开展核算,同时不断提高数据质量,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披露气候相关信息,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鼓励试点地方加快培育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同时加大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评价,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基于碳减排量的创新投融资工具和服务模式,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

支持试点地方强化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力建设。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为试点地方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以制订气候投融资相关标准为抓手,将气候投融资项目的发展路径、技术指标、产业特点、商业模式、风险防范、排放测算等因素纳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战略决策与投融资活动。

鼓励试点地方积极开拓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引导更多的国际资金投入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上来。 【编辑:房家梁】

他走了,留下一束光——追记“南华楷模”杨宏发

泸定地震“泄洪英雄”甘宇:已能拄拐独自行走

中国开放成持续“动力源”:进博会共享三大机遇

北京已于11月3日入冬 较常年晚3天

外媒:普京将不会出席G20峰会

驴象对决几大细节耐人寻味,全美国捏了一把汗!

全球最佳大学教育及教育研究学科排名出炉 港大位居第一

专访刘国深:放弃使用武力 两岸和平统一将变成政治空谈

进博会“大秀场”:遇见前沿科技 预见未来生活

俄军宣布从这里撤军!局势转折点来了?

【寻味中华】库尔勒香梨:百里梨乡醉倒人

职业伴娘兴起:不抢新娘风头 身份须保密

“爬行养生”成流行 专家建议:要注意正确方法

投票结束一天 美国中期选举参众两院结果仍无定论

“双11”直播间里充斥全网最低价 推销话术套路满满

赣州河滩“挖宝”吸引网红直播 当地文物局发布通告

中国空军:会有更多更新更好的无人机装备亮相

浙江教育观察:越来越多的爬树课,爬的是啥?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10959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