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奥密克戎 全球抗疫新挑战

网络编辑 国际 2021-12-06 06:34:37 0 南非 病例 疫苗

在一天内遇到7名症状异常的新冠病人之前,南非医生安杰丽克·库切已经有8到10周没有接触新冠病例了。当时库切还不知道,这7人之所以症状异常,是由于感染了一种前所未见、集合了多位变异株“前辈”特征的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

库切的临床观察和南非的疫情统计数据是吻合的。10月底至11月初,南非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仅200例到300例,为今年以来的最低值。11月下旬起,这一数据开始攀升。12月1日,南非的新增病例达到8561例;12月2日,新增11535例。

南非现有的检测技术尚不足以确认目前的疫情暴发就是奥密克戎所致。不过,已有多位南非医生根据临床观察公开表示,目前南非的新增病例多数是感染了奥密克戎。

根据南非的首先报告,世界卫生组织以第15个希腊字母“奥密克戎”(Omicron)命名了这种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仍有许多未知之处。已知的是,奥密克戎在刺突蛋白中有32个突变,为德尔塔变异株的两倍,突变数量远超以往任何一种新冠病毒变体。科学家根据奥密克戎的突变和传播的情况推断,奥密克戎可能具有更高的传播力和一定免疫逃逸能力,后者意味着它可能突破疫苗或感染痊愈形成的免疫屏障。

截至12月3日,奥密克戎已蔓延至30余个国家和地区。除南极洲外,全球六大洲都已报告奥密克戎相关病例。数十个国家宣布对南非等非洲国家实施旅行禁令,部分国家甚至因此“封国”,以防止奥密克戎蔓延。

我国疫情防控部门针对奥密克戎迅速反应,就在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奥密克戎的3天后,国家卫生健康委11月29日发布,我国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效。

“敲响警钟”的南非医生

库切在南非拥有一家私人诊所。

今年11月18日,也就是南非政府向世卫组织报告发现新变异毒株的6天前,库切发现她的诊所来了几位症状不同寻常的患者。“当时我们已经有8到10周没有接诊过新冠患者了。”库切对路透社说。

当天,第一位引起库切怀疑的患者自我描述症状称已经连续两天“极度疲劳”,伴有头痛和全身疼痛。“这些症状都与病毒性感染有关,我们立刻决定对患者进行新冠检测”,库切说,结果显示,这名患者和他的家人新冠检测结果全部呈阳性。

接下来,一天之内,库切的诊所一共接诊了7位症状异常的新冠阳性患者。库切称,这批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德尔塔感染很不一样,他们没有出现丧失嗅觉或味觉的症状,也没有出现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的状况。

此时,库切意识到可能出现了一种没有见过的变异毒株。库切立即把异常情况报告给了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这是一家向南非政府提供传染病方面专业知识的研究机构。

在接下来的10天内,库切的诊所接诊了约30名症状相似的新冠阳性病例。这期间,库切报告的新变种B.1.1.529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11月24日,南非政府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这一变异毒株;25日,NICD发声明称在南非已经检测到22例B.1.1.529感染病例;26日,世卫组织将其列为“需关注的变异株”(VOC),并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

多家媒体把库切及其他最初报告异常病例的医生称为“敲响警钟的人”。

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如何出现的?

虽然南非政府首先向世卫组织报告了奥密克戎变体,但奥密克戎的起源地至今未知。有专家认为,奥密克戎起源的时间可能还要更早,有可能是在10月初。

11月29日,也就是在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奥密克戎的3天后,国家卫健委在其公众号发布文章,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组织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集中答疑。

谈及奥密克戎出现的原因,文章提到,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在体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进化累积了大量突变,通过偶然机会传播;某种动物群体感染新冠病毒,病毒在动物群体传播过程中发生适应性进化,突变速率高于人类,随后溢出传染到人类;该变异株在新冠病毒基因组变异监测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持续流行了很长时间,由于监测能力不足,其进化的中间代次病毒未能被及时发现。

两天,奥密克戎成“需关注的变异株”

在引发全球瞩目的同时,这个新的毒株迅速蔓延开来。11月29日,世卫组织评估称,奥密克戎的全球总体传播风险为“非常高”,可能导致病例激增,带来“严重后果”。

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截至12月3日,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奥密克戎病例。

在首先报告相关感染病例的非洲,南非是奥密克戎感染病例最多的国家,其中大部分出现在豪登省。与此同时,南非疫情正呈指数级增长,进入第四轮疫情之中。其他非洲国家博茨瓦纳、尼日利亚、加纳等也出现相关病例。

在北美洲,除加拿大外,美国12月1日报告了首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12月2日,纽约州新增5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在南美洲,巴西的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升至5例。

在亚洲,新加坡、印度12月2日分别报告2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这是两国首次出现奥密克戎感染病例。此前,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都已报告相关感染病例。中东地区的以色列、阿联酋、沙特也报告了相关病例。

在当前疫情最为严重的欧洲,越来越多国家报告奥密克戎感染病例,挪威、冰岛、希腊、爱尔兰、法国本土等首次出现相关病例。此前,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都已报告奥密克戎感染病例。位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也未能幸免。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已多次见证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带来的影响。但奥密克戎的出现,仍然引发全球警惕。事实上,奥密克戎是最快被世卫组织列为“需关注的变异株”的新冠病毒新毒株。

今年11月24日,南非政府首次向世卫组织报告新冠变异毒株B.1.1.529。两天后,世卫组织将其列为“需关注的变异株”(VOC),并以“奥密克戎”命名。

奥密克戎成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卫认定的第五个“需关注的变异株”,也是最快被认定为VOC的新冠病毒变种。

此前四个“需关注的变异株”中,阿尔法变种2020年9月首先在英国被发现,12月18日被列为VOC;贝塔变种2020年5月首先在南非被发现,12月18日被列为VOC;伽马变种2020年11月首先在巴西被发现,2021年1月11日被列为VOC;德尔塔变种2020年10月首先在印度被发现,直至2021年5月11日才被列为VOC。

奥密克戎与以往毒株大不同

世卫组织为何迅速将奥密克戎列为VOC?

11月2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其个人社交账号发文称,奥密克戎携带病毒突变点多,在传播上短期内似乎战胜了南非的其他病毒株,包括德尔塔毒株。因此,世卫组织出于谨慎,将其列入了“需关注的变异株”,也就是说要引起极大关注。

截至目前的研究显示,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中有32个突变——是德尔塔的两倍;奥密克戎也是迄今为止突变点位数量最多的新冠病毒变种。

在奥密克戎的众多突变中,与传染性、免疫逃逸性相关的突变引发各国专家的担忧。奥密克戎在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中有10个突变,这意味着奥密克戎可能比德尔塔具有更强的传染性。而奥密克戎毒株在南非的快速扩散,也初步证明奥密克戎具有更强的传染性。

除此之外,虽然大多数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发生在未接种疫苗和仅部分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有证据显示它可以感染那些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群。再加上奥密克戎和贝塔、伽马具有相似的刺突蛋白突变,这意味着奥密克戎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性。

对外派到南非工作的江苏南通人郝先生来说,科学家推测的免疫逃逸性,可能导致了他的二次感染。在接受新京报我们视频连线采访时,郝先生表示,此前他在南非已经感染过德尔塔变异株并且痊愈,没想到这次又感染了奥密克戎。几天前,郝先生感觉咽喉痛、痒,精神萎靡,特别干渴,12月1日,郝先生新冠检测呈阳性,医生告知他是感染了奥密克戎。目前,郝先生正根据南非医生的嘱咐在家休养。

南非豪登省医生也指出,南非第四波疫情中的感染患者中,大部分仅出现轻症。欧洲疾控中心和世卫组织也都表示,目前的奥密克戎感染患者多表现出轻微症状。截至目前,尚未有和奥密克戎相关的死亡病例。

与许多南非医生的表述一致,郝先生也感受到奥密克戎的感染症状相较于德尔塔较轻,没有出现高烧,但是有头疼、咽痛、低烧、咳嗽等症状。“自己肯定能熬过去,上次(感染德尔塔)发烧那么严重都扛过来了。”郝先生说。

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分子微生物和免疫学系教授、病毒学家安德鲁·佩科斯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奥密克戎与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相关的特性。佩科斯兹表示,奥密克戎的突变可能会使病毒与细胞结合得更牢,并可能让病毒自我复制的速度更快,以及可能让病毒逃脱通过接种疫苗或感染获得的某些免疫力。

不过,佩科斯兹指出,目前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对奥密克戎变种本身的特性上,这一变种实际的社区流行性、致病性、免疫逃逸性到底如何,还需要南非及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数据和证据,预计未来一至两周内会有更多的答案。

旅行禁令、“封国”,更加警惕的世界

对于奥密克戎带来的防控压力,全世界迅速反应。

11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效。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已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建立了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并持续针对可能的输入病例开展病毒基因组监测。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许文波进一步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上,我国主流的核酸检测试剂引物和探针靶标是在ORF1ab基因和N基因,这两个靶标区域比较稳定。因此我国主流的核酸检测试剂敏感性和特异性没有变化,可以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输入。

针对奥密克戎可能更强的免疫逃逸性,多国已开始着手研发针对奥密克戎毒株的疫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12月2日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国正在快速推进奥密克戎株疫苗研发。

“实际上从出现第一个病毒变异株开始,我们针对变异病毒毒株疫苗的技术储备就已经开始了。当出现新的变异株以后,很快就可以开展针对新的变异株疫苗的研发。我们就是一个目的,‘备’但不一定用,有备,需要用到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用得上。”郑忠伟说。

对于新发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许多国家采取了比以往更为快速审慎的防控措施。

当地时间11月25日,世卫组织尚未认定奥密克戎为“需关注的变异株”,英国就率先宣布禁止来自南非、博茨瓦纳等六个非洲国家的航班入境。

之后几天,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限制来自南非等国家的航班和旅客入境,甚至卢旺达、安哥拉等非洲国家也宣布了针对南非的旅行禁令。

其中,以色列于11月27日宣布关闭边境,禁止所有外国旅客入境,成为全球首个为了防范奥密克戎而“封国”的国家。以色列11月26日发现首例感染奥密克戎的确诊病例。

日本是继以色列之后第二个宣布“封国”的国家。11月29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从11月30日0时起禁止所有外国旅客入境。当时,日本尚未报告奥密克戎相关确诊病例。

对于该国的封国政策,部分日本国民颇有微词。两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日本人认为日本“封国”的政策过于严厉。“因为外国人无法参加投票,所以日本政府不需要担心支持率因此下降。”一位日本人说。

也有日本人支持“封国”,“现在日本疫情得以缓和,是日本国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如果不好好应对,迄今为止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支持者说。

不过,对于多国宣布旅行禁令,南非总统拉马福萨11月28日在电视讲话中表示,这些限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支撑,是对南非和其他南部非洲国家的“歧视”。拉马福萨呼吁这些国家取消旅行禁令,强调接种疫苗才是应对疫情“强有力的武器”。

结束大流行,提高疫苗接种率仍然是关键

事实上,奥密克戎正好出现在全球疫情再次出现上升趋势的关键时刻。

过去一个多月,全球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死亡病例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欧洲区域尤为严重。欧洲疾控中心12月2日发布报告称,奥密克戎毒株在欧洲发生社区传播的可能性为高风险,对欧洲可能造成的危害为“极高”。

截至12月2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2.6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522万例。

疫情上升期与可能更具威胁的新变异株相撞,全球已取得的抗疫成果也有可能会消失。“我们最紧急的任务就是,结束这场大流行。”谭德塞说道。但是,当前全球仍在持续的疫苗分配不公正在阻碍人类终结疫情的步伐。他表示,新冠疫情大流行不会结束,直到“疫苗危机”结束。

自全球疫苗接种行动开始以来,富裕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疫苗鸿沟”一直在扩大。目前,低收入国家仅收到全球大约0.6%的疫苗,而发达的二十国集团(G20)国家收到了80%以上。

“疫苗鸿沟”持续扩大不仅会导致出现新变异的可能性加大,也会延长这场已持续近两年的大流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首席执行官塞斯·伯克利12月1日也在一份声明中称,虽然目前人类仍需要更多了解奥密克戎,但“只要世界上大部分人没有接种疫苗,变异就会继续出现,大流行将继续延长”。

南佛罗里达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埃德温·迈克尔(Edwin Michael)认为,新冠变异株的出现与低疫苗接种率、疫情在大量易感人群中不受阻碍的传播有一定关联,此前的贝塔、伽马、德尔塔变异株最初都出现在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国家的易感人群中。

世卫组织非洲区办事处新冠应急项目负责人蒂埃诺·巴尔德(Thierno Balde)称,“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此前极力试图避免的情形中——那就是出现可能传染性、致病性都更强的新变种”。他指出,必须努力阻断疫情传播,才能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新变种,给全球疫情带来新的变数。而提高疫苗接种率,尤其是低疫苗接种国家和地区的接种率非常关键。

关于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是否仍然有效,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12月1日表示,当前没有证据表明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失去保护作用,疫苗仍可以大大降低重症和死亡病例。

迈克尔指出,从南非感染奥密克戎的主要是未接种疫苗的人群这一点可以看到,疫苗接种仍然有效,因此目前抗击疫情非常重要的是继续推进全球疫苗接种,包括加强针的接种。

面对引发全球警惕的奥密克戎,世卫组织也再次呼吁各成员国加速对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同时加强监测和基因测序、向世卫组织报告相关的病例、推进田野调查和实验室试验,以进一步评估奥密克戎的风险。

奥密克戎对全球抗疫带来何种影响仍有待观察,但它的出现已经发出一个警醒,谭德塞11月29日称,那就是“虽然许多人可能认为新冠已经结束,但新冠并未放过我们”,“我们正处在一个恐慌和忽视的循环中”。

新京报记者 谢莲 陈奕凯 侯吴婷 实习生 刘艳爽 江越 【编辑:岳川】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guojijishixinwen/68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jack@shanxidayuan.com